“还是那句话,此番回扬州,路途遥远,多多保重,若是得闲,一定要经常写信回来,莫要像去年那般,一头扎进繁忙的事务当中,音讯稀疏,让长安这边的亲人担心。”

李泰嘿嘿一笑。

“婶婶放心,小侄知道了,这次回去,一定多写信。”

临近中午,李睿下课了,带着仆从来到了正厅这边。

厅堂外,春日暖阳正好,将庭院照得一片明亮。

李睿小小的身影出现在廊下,看到李泰,先是愣了一下,随即脸上绽开一个大大的笑容,清脆地喊了一声:“青雀阿兄!”

青雀声,朝着李睿这边看过来,便见到像个脱缰的小马驹一样冲进来的李睿。

起身迎上前,弯下腰,张开手臂。

“哎!我们的小学子下课了?快过来让阿兄瞧瞧,跟着颜先生读书,是不是更有学问了?”

李睿跑到李泰跟前,仰着小脑袋,眼睛亮晶晶的,用力点了点头。

“今天学了三字经,我都会背一些了!”语气里带着点儿小骄傲。

“哦?这么厉害!”李泰十分配合地露出惊讶和赞赏的表情,轻轻捏了捏李睿的小脸蛋,“看来阿兄带来的那些笔墨纸砚和书本,正好能派上用场了。”

李复两口子看着一旁这俩孩子互动,脸上笑意就没淡过。

小主,

李韶柔声道:“睿儿,你青雀阿兄特意给你带了许多礼物,还不快谢谢阿兄。”

李睿这才注意到旁边摆放的礼箱,看到那些精致的文房用品和色彩鲜艳的绘本,眼睛瞪得更大了,小嘴微张,显然是欢喜极了。他连忙像模像样地对着李泰拱手,奶声奶气却格外认真地说:“狸奴谢谢青雀阿兄!”

“不谢不谢,”李泰笑着将他扶起,“只要狸奴好好用功读书,就是最好的感谢了。”

“好了,你们俩也别腻歪着了,偏厅那边午饭已经准备好了,净手吃饭吧。”李复催促着。

李泰起身,牵起李睿的小手,一行人一同走进偏厅,侍女端来铜盆布巾,洗过手后,众人落座。

说说笑笑间,侍女们开始鱼贯而入,将一道道热气腾腾、香气四溢的菜肴摆上桌案。

炙烤得外焦里嫩、滋滋冒油的羊肋排,撒着孜然与胡麻,香气霸道,学了一上午的狸奴,这会儿早就饿了,闻到这香味,也是胃口大开。

庄子里池塘新捞上来的肥鱼做了清蒸,荠菜、菘菜清炒,最是爽口。

席间自然也少不了庄子上清酿的米酒。

下午李泰要远行,米酒最是合适。

李韶招呼着李泰,让他莫要客气,这一桌,都是专门为他准备的。

看着这满桌合心意的菜肴,脸上的笑容就没断过。

“嗯,还是这么好吃。”李泰笑道:“在扬州日思夜想的。”

“等明年,带个厨子过去,今年就让柳娘从宫中挑个合适的人手,好好培养一番。”李复笑道:“去年倒是没有留意这件事。”

李泰摆了摆手。

“实际上到了那边,忙起来的时候,都是凑合。”

“再者说,若是真专门从长安带了厨子过去,排场是有了,但传到御史耳朵里,或是让地方官员百姓看了,会怎么想?会觉得我这个魏王,不是去镇守一方、处理政务的,而是去贪图享受的。这……实在是不合适。”

李韶闻言反驳,语气里带着几分心疼。

“这有什么不合适?厨子在厨房里忙活他的,你在外头忙你的正事,互不耽误。无非就是一日三餐,吃得顺口、舒心些罢了。”

“好好的一个人,总不能为了避嫌,连饭都吃不好,饿着肚子处理公务吧?那样身体怎么熬得住?”

“那边水土与长安不同,吃的就更要注意了。这事儿,你得听婶婶的,先别等明年,先从咱们宅子里挑个厨子,带过去,虽然手艺比不上柳娘,但是在宅子里这么长时间,比起外头的厨子,也是有点本事的。”

这宅子里,厨房里哪怕是给柳娘打下手的,跟着一块去扬州,也总比没有好。

至于舍不舍得离开庄子上。

三倍的月例,还有什么不舍得。

李泰在扬州,最让长安亲人挂心的,便是他能否适应当地的水土饮食。毕竟在众人印象里,扬州虽好,但除了几样精巧糕点闻名之外,正儿八经的菜肴,似乎远不如长安这边种类繁多、滋味厚重,更担心他吃不惯当地偏甜、偏淡的口味,亏待了身子。

李泰心中暖流涌动,他不再坚持,笑着妥协道:

“是是是,婶婶教训的是,是小侄考虑不周了。那……那就依王叔和婶娘的意思,劳烦柳娘帮忙物色个人选,要求也不高,能做些家常的、合口的饭菜便好,也不必太过张扬。”

“这才对嘛。”李复笑道,“身体是根本,吃好了,才有力气为你阿耶分忧,治理好扬州。”

下午,李泰稍作休息,也就带着一行人踏上了返回扬州的路途。

李复一家三口,在门口目送着队伍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