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策从之,遂令大军后队变前队,旌旗不乱,缓缓退去。
退兵途中,孙策回想王凌话语,其核心在于指责自己"师出无名"甚至"暗通袁术"。
他猛然醒悟,若要破局,必须首先在"大义"名分上站稳脚跟,瓦解王凌言语中的立足点。
安营已毕,孙策立刻召集周瑜等心腹商议。
他目光灼灼地提出:"王凌小儿,所恃者无非朝廷诏命与大将军旗号。然当今天子蒙尘,所谓朝廷政令,多出自大将军刘昆之手尔。"
"某孙氏讨逆之心,苍天可鉴!袁术篡逆,人神共愤,我江东子弟欲讨国贼,何须他人号令?王凌迂腐之见,岂能掩某忠义之心!"
讨伐国贼袁术是假,抢人抢钱才是此行目的。
但凡出兵都要讲究个师出有名,好让自己行事名正言顺。
周瑜闻言,眼中闪过赞赏之色:"主公所言极是!王凌先声夺人,欲以'名分'压我,乱我军心。然其理据实则脆弱,我军讨伐国贼袁术,光明正大。当下之要,首在'正名'。"
"主公,瑜即刻起草一篇讨伐袁公路的《讨逆檄文》。不仅声讨袁术篡逆之罪,更要明确宣示我军此次北上,正是为响应朝廷的'天下共诛国贼'之大义。檄文需广为传播,使天下人皆知我师出有名。"
"再挑选能言善辩之士为使者,携带檄文及主公亲笔书信,正式去蕲县拜会大将军刘昆。陈说我江东军助战之本意,强调'同讨国贼'大义之举。"
"即便王凌仍存疑虑,此举亦能展现我方诚意与坦荡。在一定程度上化解其'偷袭'、'鹰犬'的指控,安稳我军军心。"
"我军新寨需扎得稳固,示敌以久驻之心。同时,广派精细斥候,日夜不停侦察汉军营寨布局、粮道水源。王凌营寨虽严,然'凡阵皆有其瑕',静待其变,或可寻得破绽。"
"另可派一偏师,虚打旗号,作出绕道奔袭寿春之姿态。进一步试探王凌反应,迫其分兵或露出破绽。"
孙策听罢,抚掌称善,胸中郁垒顿消。
他当即下令由周瑜亲自执笔,撰写檄文,务求文采飞扬、义正词严。
选派谋士虞翻为使,明日即携檄文与书信前往汉营。
全军依周瑜布置,深沟高垒,多布哨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