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4章 故土难离,人生遗憾!

他说到动情处,声音不禁有些哽咽,眼圈也微微发红,连忙用粗糙的手背抹了把脸:“青山啊,你瞧瞧,我们这几个老家伙,如今都是一把年纪了,土埋半截的人了,还能有几天活头?”

“这真是见一面就少一面,聚一天就少一天啊!我们就想着,剩下的日子,能多聚聚,多看看……别再分开了……”

刘青山听着两位爷爷这番肺腑之言,心中顿时涌起一股酸楚,很是不落忍。

他完全能理解二爷爷和三爷爷的心情。

他们半生离散,历经战火与磨难,如今年至古稀,对这份失而复得的兄弟情谊倍加珍惜,渴望补偿失去的时光,给长兄最好的照顾,这种心情真挚而迫切。

他看着两位老人眼中闪烁的泪光,看着他们因为激动而微微颤抖的手,心里很是感触。

然而,

问题在于,爷爷刘树德不是一般人。

他一辈子要强、硬气,从不肯轻易依附于人,哪怕对方是自己的亲兄弟。

去燕京?

那里固然有他的至亲弟弟,但高楼广厦、车水马龙,于他而言,终究是‘他乡’,不是他扎根了几十年的‘家’。

在弯河,有他相濡以沫的老伴吴秀婷,有他一手拉扯大的儿孙辈,有他看着成长起来的村子,有他熟悉的黄土坡、热炕头、乡亲邻里……

这一切,早已与他血脉相连,如何能够轻易割舍?

刘青山心里飞快地盘算着,眉头微蹙。

要不……想个折中的办法?

比如劝爷爷每年去燕京住上一两个月?

既全了兄弟团聚之情,又不至于让他彻底离开故土?

或者让两位爷爷每年回来住一段时间?

弯河现在日子好了,招待所条件也不错,住着也挺舒服……

就在这时,

还没等刘青山开口,一直默默听着、脸上带着淡然笑意的爷爷刘树德却直接摆了摆手,动作干脆利落,没有丝毫犹豫。

他声音洪亮,带着不容置疑的坚定,目光扫过两位弟弟,最后落在刘青山身上。

“青山!你不用劝额!”

他斩钉截铁地说道,每个字都像钉子一样砸在地上,“额不去!哪儿也不去!额就觉得在咱弯河住着,心里最舒坦、最踏实!”

他拍了拍身下的石板凳,又指了指周围的院落、远处的山峦,语气中满是眷恋:“树义,树茂,你们的心意,大哥心里都明白,热乎乎的!可你们看,现在你俩也找着了,额这心里最大的一块石头就算落地了!”

小主,

“等过两天,咱们兄弟三个一块儿,去给咱娘上个坟,磕几个头,告诉她老人家这个好消息……”

“那额这辈子,就再没什么遗憾了!圆满了!”

他语气放缓了些,但依旧坚决:“燕京距弯河是远,可现在不是旧社会了!家里有电话,方便得很!以后额经常给你俩打电话,咱们隔着电话线照样能说话,能唠嗑!”

“见不了面,没啥!能听听声音,知道你们都好好的,额就心满意足了!”

“真的!你们啊,就不用再劝额了,这事儿,就这么说定了!”

刘树德的话说得斩钉截铁,没有丝毫回旋的余地,每一个字都像砸在地上的石头,沉甸甸的。

这份固执背后,是他对故土家园深沉而执着的眷恋,是他历经风雨后沉淀下来的淡然与满足。他脸上的表情温和却坚定,那双经历过无数风雨的眼睛里闪烁着不容动摇的光芒。

这番话,

让满怀期待的刘树义和刘树茂两人心里顿时很不是滋味,涌上一股浓浓的失落与无奈。

他们是真心实意地想接大哥去享福,憧憬着兄弟三人在京城团聚,时常能见面说话、喝酒下棋、含饴弄孙的晚年光景,那该是多么快活自在!

刘树义甚至已经在想象带着大哥逛故宫、爬长城、听京戏的场景;刘树茂也想着要让大哥尝尝全聚德的烤鸭、东来顺的涮羊肉。

可现在,

大哥如此坚决,他们总不能不顾他的意愿,强行把他绑走吧?

两人不约而同地,再次将目光投向了刘青山,那目光中充满了最后的一丝希冀与恳求,显然是想让这个最有主意、也最得爷爷疼爱的孙子,再想想办法,最后再劝一劝。

院子里一时安静下来,只剩下灶膛里柴火燃烧的噼啪声和旁边传来的孩童嬉笑声。

阳光依旧温暖地洒在每个人身上,但却仿佛笼罩着一层淡淡的、无法化解的遗憾。

刘青山嘬了个牙花子,瞬间感觉责任重大、亚历山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