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9章 扎根弯河,军政并举

“我们要看看咱老刘家的根在哪儿!”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他们眼神里充满了对祖籍地的向往和一种参与家族大事的渴望。

就连年纪更小的刘紫苏也扯着嗓子喊:“我也去!我……我能帮拿东西!”

女眷们虽然没像男人那样高声表态,但王凤仪、许美娟、王二妮等人交换的眼神里,也写满了同样的期盼。给婆婆和祖宗上坟,同样是她们作为孙媳妇、作为刘家一份子深藏心底的愿望。

眼看着人人都想去,场面一时有些难以决断。

最后还是刘树义拍板,他环视一圈,声音洪亮而果断:“好了!都别争了!心意到了,祖宗都能看见!这样,大家全都去吧!福来、兆丰、茂财,你们三家,都去!”

“今天各自都把家里和厂里的事,暂时交给得力的人照看两天!咱们全家出动,一起去保定,让祖宗们看看,咱们老刘家,人丁兴旺,又聚在一起了!”

说罢,他看向刘树德,“大哥,你看这样行不?”

刘树德不答反问,“人是不是太多了点?咱们这么一大群人都去,兴师动众的,太麻烦了吧?”

“哈哈哈。”

刘树义顿时大笑,他连连摆手,笑道:“不麻烦不麻烦,咱这才几个人啊?坐火车几个小时就到了,大哥放心就是。”

听他这么说,

刘树德这才放下心来,他雷厉风行的作风立刻显现。

大手一挥,他大声道:“那就这么定了!今天下午,各回各家,各找各妈!把家里、厂里的事情都安排妥当!明天一早,天蒙蒙亮,咱们就在这院子集合,准时出发!”

“好!”众人齐声应和,声音洪亮,充满了干劲儿。

话音一落,院子里的人们便迅速行动起来,纷纷散去。

有的快步回家安排家务,交代邻居照看鸡鸭;有的急匆匆赶往华山公司,向其他人交代未来两天的工作。

方才还热闹非凡的院子,很快变得安静下来。

至于刘青山,

他倒是没什么特别需要准备的琐事,便留在了爷爷家那孔暖烘烘的窑洞里,陪着三位爷爷继续喝茶聊天。

冬日的阳光透过糊着白麻纸的窗棂斜斜地照进来,在坑桌上投下斑驳的光影,空气中弥漫着老旱烟和浓茶的醇厚气息,一派温馨宁静。

话题自然而然地转到了当前时局和县里的变化上。

刘树德磕了磕烟袋锅子,脸上带着一种见证历史的感慨,对刘青山说道:“青山啊,你是不知道,如今这整个西北省,那可真是大变样喽!上头的精神下来了,动作快得很!各地的‘革命委员会’这名头,已经成了过去式,都改叫人民政府了。你天兴叔,你以后见他就该叫杨区长了,他被提拔成了咱渭南地区的副区长啦!”

老爷子说到这里,语气里带着几分与有荣焉:“不过啊,他还兼着咱们华阳县的书记一职,没撂下挑子。就在他的一力主导之下,从去年夏天开始,紧锣密鼓地搞了大半年,到秋收前,咱们华阳县下面各个公社、生产大队,算是全面铺开,都完成了那个啥……哦,‘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地啊,都分到各家各户自己种了。”

他端起粗瓷茶碗喝了一口,继续道:“你还真别说,这政策一改,人的劲头就是不一样!刚过去的这个秋收,听公社里统计,全县绝大部分大队都实现了丰收,交的公粮多了,社员们自家留下的口粮也厚实了不少!当然啦……”

老爷子脸上露出毫不掩饰的骄傲,声音也提高了些,“咱们弯河大队,那增收的幅度,还有总的产粮数量,还是稳稳当当排在全县第一!谁也比不了!”

听完爷爷的叙述,刘青山心中一时百感交集,心潮微微起伏。

他靠在椅背上,目光似乎透过窑洞的土墙,望向了更远的地方。时代的车轮,终究是被他这只意外重生的蝴蝶,用尽全力推动着,比原本的历史轨迹,提前隆隆前行了一大步!

他依稀记得前世,他们华阳县的农村全面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那都到了1981年初了。

那时候,家家户户是在春耕时节,才眼巴巴地等着抓阄分地,心里半信半疑地开始单干。

而现在呢?

现在才是1980年的1月1日,今天正好是元旦节。

足足提前了一年多啊!

这一年多的时间,对于面朝黄土背朝天、盼着吃饱肚子的农民来说,意味着什么?

这意味着让全县成千上万的农民家庭,提前一年多吃上了饱饭,提前一年感受到了新政策带来的希望和实实在在的好处!

这不仅仅是一个时间数字的差异,这是千千万万个饭碗里多出来的粮食,是无数张脸上提前绽放的笑容。

一股温热而坚实的成就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