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城第三中学高三一班冯青青”

“清河县沟子屯大队小学赵梅”

……

“我的天……”刘青山喃喃自语。

他也不是没收到过读者来信。

之前去《人民文学》找邹荻帆的时候,他就转交过自己几封信,也都是读者来信,不过那些读者不知道刘青山的地址,便把信都寄到了编辑部。

可那毕竟只是几封信,远远没有眼前这一大堆信封来的震撼。

“还不止这些呢。”

张建军推了推眼镜,他一向最稳重,此刻的语气里也充满了压抑不住的惊叹和浓浓的羡慕。

“你仔细看看,不光是读者来信。”

他指了指堆在最上面、明显更厚实也更规整的几个大信封:“那些是编辑部送过来的。有《燕京文艺》的,有《收获》的,还有你老家西北的《延河》,什么《青年报》、《光明日报》、《人民日报》……咱们学校的校报都来凑热闹了。喏,我们还帮你翻了翻,就怕有什么急事。”

刘青山低头,果然在自己刚刚抓起的那一沓里,看到了一个格外扎眼,印着“《当代》杂志社”抬头的信封。

寄信人那一栏,龙飞凤舞地写着三个字。

——郑秋雨。

编辑部的信,也有这么多?

“不是……这到底怎么回事?”

刘青山还是没想明白,“就算信多,也不至于……全都堆到宿舍里来吧?”

“这你就得问咱们学校传达室的人了。”

李卫东“滋溜”喝了一大口粥,烫得直哈哈气,“我们也是前几天才知道的。”

张建军接过话头,详细地解释起来,“传达室的王队长说从一个月前开始,你的信就有了。一开始一天也就七八封、十几封,他们还乐呵呵地帮你收着,在黑板上写中文系刘青山,有信。”

王强也插嘴道:“可谁知道,一个星期后,就炸了!”

他夸张地比划着:“王队长说,邮递员的麻袋,哗啦啦往外倒,一半都是给你的!一天上百封!什么黑省的、江南省的、蜀中的……把他们传达室那间小破屋子,都快给堆满了!”

“王队长就急了啊。”

李卫东笑道:“他满世界找你,可你小子人间蒸发了。他去系里问,系里老师也说你请假了。最后老王没辙了,一打听,才知道你住咱们308。”

“所以,三天前。”

张建军指了指那座“信山”,一脸的哭笑不得,“王队长直接找了个三轮车,分了两趟,把你这些宝贝……全都给你拉过来了。”

“他还放下话了。”

王强学着王队长的鲁东口音,惟妙惟肖道:“嫩可一定告诉青山同志啊,让他赶紧回来!再不回来,俺就把他剩下的信……全糊你们宿舍门上!”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哈哈哈哈哈哈!”

宿舍里爆发出一阵哄堂大笑。

刘青山自己也乐了,他真是哭笑不得。

他完全能想象到那个画面……

太有画面感了。

笑过之后,宿舍里的气氛却微妙地安静了一瞬。

李卫东、王强和张建军,三个人,八只眼睛,全都直勾勾地盯着刘青山,那眼神……

怎么说呢,极其复杂。

有羡慕,有嫉妒,有惊叹,有佩服,最后全都汇成了一句发自肺腑的感慨。

“青山……”

李卫东放下饭盒,由衷地叹了口气,“你……是真牛逼啊。”

王强也一屁股坐回床上,看着那座“信山”,眼神发直:“妈的……真是人比人,气死人啊……我咋就没有这么大的才华呢?这不科学啊!”

张建军更是感慨万千,他低声说:“咱们系,不,咱们全校的同学,凡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