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0章 后劲儿起来了!

其实,

豆腐这种食物,刘青山也是很喜欢吃的。

要知道就在去年上半年时,他的日子还过得非常拮据窘迫。在华阳县中学上学时,没到吃饭的时候,就是刘青山最难熬的时候。

那些家里有钱的,

或者是县城里的学生,端着搪瓷饭盒,都是去打一毛钱的白菜豆腐,奢侈的还会打一份两毛钱的土豆烧肉。

即便是条件稍差的,也能打上一份三分钱的炒白菜,就着黄澄澄的窝头吃得有滋有味。

而他呢?

他总是默默地避开人群,缩在学校里最不起眼的角落,从打满补丁的旧布包里,小心翼翼地掏出两个黑窝头。

那窝头用最粗劣的黑面和麸皮混蒸而成,颜色黝黑,质地坚硬,冷冰冰地像两块石头,是他从家里背来、需要算计着吃上一周的干粮。

到了数九寒天,窝头被冻得硬如铁疙瘩,一口下去,牙齿都被硌得生疼,满口是冰碴子和粗粿刮过喉咙的刺痛感。

他只能端着自己那个磕破了边的搪瓷碗,挪到打饭窗口前,声音低得几乎听不见:“师……师傅,能……能给点菜汤吗?”

那所谓的“菜汤”,实则是食堂大师傅刷洗大铁锅后的泔水。

炖完白菜、烧过肉后,锅里剩下的那点混着油星、酱色和零星烂菜叶的浑水。

可就是这碗浑水,对他而言,却是难得的人间至味。他捧着那碗漂着些许油花,带着一丝若有若无肉香的热汤,如获至宝般回到角落,将硬邦邦的黑窝头掰成小块,仔细地泡进去。

看着窝头在微温的汤水里慢慢吸水、变得绵软,他才舍得大口吞咽。

那种混杂着粗粮的酸涩、咸汤的滋味和一丝珍贵油腥的气味,连同饥饿到极处后胃囊被填充起来的灼热感……

种种感受交织在一起,刻骨铭心。

在那个年月里,

若能吃上一块嫩滑的豆腐,简直是梦中都不敢奢望的盛宴,是能让他欢喜一整天的巨大改善。

这些记忆,至今想起,仍让他喉头微微发紧,难以忘怀。

刘青山闭上眼睛,那股记忆,仿佛就在昨天。

所以,当他现在吃到嘴里这块用白面粉裹着、用鸡蛋液挂糊、再下油锅两面煎黄、最后还勾了浓芡的锅塌豆腐时……

他脑子里只有一个念头。

如果当年自己能顿顿吃这个,那该多好啊?

这简直就是当年的他,连做梦都不敢想的山珍海味!

“味道确实不错。”

刘青山再次夹起一块,放进嘴里,认真地咀嚼着。

“芡汁勾得有水平,外壳煎得也酥,难怪你说是三食堂的镇店之宝。”

“嘿!!”

刘青山这句发自肺腑的肯定,对刘振云来说,简直比发了一篇稿子还让他高兴。

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快感?

这是一种我的白月光,终于得到了文坛今日之星认可的巨大荣誉感!

这证明了他的品味!

证明了他刘振云的眼光,是和当今文坛最顶尖的天才,保持在同一水平线上的!

“那可不!”

刘振云“啪”一下放下筷子,那张因为兴奋和满足而油光满面的脸上,泛起了红光。

“青山兄,我跟你说,这玩意儿,它是有内涵的!它是有哲学的!”

“你别看它便宜,可它代表了咱们食堂师傅的最高智慧!”

“花最少的钱,办最大的事!用最朴素的食材,组合出最丰富的营养!豆腐、鸡蛋、白面、油水!齐活了!”

他用筷子指着那盘子,慷慨激昂,唾沫横飞,“相传啊,这菜跟明朝的嘉靖皇帝还有点渊源。说是当时济南府有个老厨师,不小心把一块做好的酿豆腐掉进了锅里,用铲子一塌,没想到煎出来的味道反而更香了。”

“后来这做法传了出去,连嘉靖皇帝尝了都龙颜大悦,夸它外酥里嫩,素肴佳品。打那儿起,这锅塌豆腐可就成了宫廷御膳里的一道素菜珍品,慢慢又从宫里传回了民间。”

“要说最爱这口的……”

刘振云压低了声音,仿佛在分享什么秘闻,“还得是咱的老舍先生。他可是地道的燕京人,就好这一口家乡味。据说他当年在齐鲁大学教书的时候,隔三差五就得让夫人做一顿锅塌豆腐解馋,还曾写文章赞过这菜的质朴鲜美,说它有家常至味。”

“你看。”

刘振云总结道,脸上洋溢着自豪,“从紫禁城到文人案头,再到现在咱们这大学食堂,这盘豆腐可是大有来头,是真正雅俗共赏、有故事的好菜!”

“平凡一道菜,其中却蕴含了从市井到庙堂的悠长韵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