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1章 近水楼台先得月

刘振云一脸的忧国忧民,那表情,仿佛他才是《未名湖》的主编。

“见梅她……她是个特认真的人,特有理想。她最近就为这事儿发愁呢。眼看下一期又要组稿了,可连一篇能镇得住场子的开篇首作都还没着落。”

“所以,她就愁。”

“她一愁,我……我就跟着愁。”

“然后,我就给她出了个主意……我说,咱们学校里,不是有你这位文坛第一人,当红炸子鸡嘛!只要你能给一篇稿子,哪怕就一篇!那《未名湖》的排面,不就瞬间提振起来了?!”

刘振云越说越激动,仿佛已经看到了刊物大卖,郭见梅对他投来崇拜目光的美好未来。

“这不光是帮刊物,也是帮见梅啊!你想想,她要是拉到了你的稿子,那她在编辑部里,得多有面子?那些师兄师姐,不得对她刮目相看?”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刘青山静静地听着,没有说话。

他对《未名湖》这份刊物,其实远比刘振云要了解。

这份刊物,是真真正正由学生们自己发起创办的,是思想解放大潮下,燕园学子喷薄而出的文学热情的结晶。

就在去年的10月,也就是79年的秋天,由燕大“五四文学社”牵头,中文系、历史系的一帮文学青年们,凭着一腔热血,把这份刊物给捣鼓了出来。

创刊号的刊名,还是请了大名鼎鼎的矛盾先生亲笔题写的,矛盾先生甚至还专门写了发刊词,这在当时,是何等的荣耀。

其核心团队,全都是在校学生。

比如这届的主编,叫熊光同,是77级中文系的学生。编辑里,还有个后来大名鼎鼎的查见英,现在也还是中文系在读的学生。

从选题、组稿、编辑、校对,再到跑印刷厂,几乎所有流程,都是这帮学生自己完成的。

学校方面,基本就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提供一点必要的场地和印刷协调支持,但绝对谈不上介入内容管理,更别提拨款了。

这份刊物,稿件来源也基本都是学生自己写的诗歌、小说、散文,偶尔也会收录一些校外的青年作者来稿,比如刘青山就知道,史铁声、南岛他们,也曾给这份刊物投过稿。

说白了,

这就是在思想解放、文学复苏的大潮下,燕园这帮天之骄子们,出于最纯粹的文学热情,搞出来的一块自留地。

刘青山记得很清楚。

去年创刊的时候,那个主编熊光同,还雄心勃勃地托人找过自己。

那时候,《一代人》和《伤痕》刚刚崭露头角,熊光同的嗅觉很灵敏,他觉得刘青山是自己人,必须拉入伙。

“青山同学,你来吧!以你的才华,我们直接给你个副主编干干!咱们一起,把《未名湖》办成全国第一的校园刊物!”

“做大做强,再创辉煌!!”

当时的熊光同,意气风发,说得那叫一个豪迈。

但刘青山婉拒了。

为什么?

因为他这个重生者,太清楚这份刊物的命运了。

《未名湖》……

就是一闪而过的昙花。

它的寿命,实在是太短了。

从79年10月创刊,到80年的3月份停刊……

满打满算,总共也就只发行过四期。

刘青山在心里默默算了一下日子。

现在,是1980年的1月底。

也就是说,距离这份刊物噶掉,满打满算,也就剩下不到两个月的时间了。

它为什么会夭折?

原因很简单。

第一,没钱。

学生办刊,全凭热情,拉不到赞助,学校不拨款,印几期就没钱了。

第二,没人。

学生的主业毕竟是学习,而且这帮77、78级的天之骄子,很快就要面临毕业分配,热情一过,团队自然就散了。

第三,没稿源。

就像刘振云说的,真正的好稿子,都流向那些给钱、给名的大刊了。

把一篇稿子投给一份注定要夭折的刊物?

这不叫支持,这叫49年入国军,纯属白给。

刘青山虽然不指着稿费过活,但也不想这么浪费自己的羽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