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6章 尊师

大明第一相 半半道人 1188 字 4个月前

文人的最高褒赞,便是死后盖棺定论,能谥号“文正”。大明建国百五十年,仅有一个文正公,那便是茶陵李东阳。

李东阳之所以能够独享“文正”,就在于其“谋”,刘瑾揽权之时,内阁形同虚设,只剩了个李东阳。

就在这几年的至暗时刻,李东阳“潜移默夺,保全善类”,救了刘健,救了谢迁,救了刘大夏,救了杨一清等等等等。

在儒林“气节之士皆非之”的时候,却是“天下荫受其庇”。

直到刘瑾伏法,李东阳请辞,功成身退,儒林才知李东阳担负了什么,如此感激涕零之下,才有了众望所归的“文正”。

不是如此,郭瀚哪有功夫陪李若虚闲聊?

郭瀚又问及李东阳辞官之后的情况,李东阳是在正德八年辞官,回茶陵家居四年,直到正德十一年去世,李若虚一一回禀了。

郭瀚唏嘘一阵,李若虚起身拱手道,“学生冒昧前来,是有一事向恩师请教,不知可否?”

郭瀚捋髯笑道,“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若虚心有所疑,尽管问来。”

李若虚再次谢过,问道,“敢问恩师,以学生之文章,若是参加今年之大比,能有几分成算?”

“哈哈,若虚勇锐可佳也!”

郭瀚虚指了指李若虚,他是湖广提学,对本省士子之情状最是熟稔,斟酌一番之后道,“一半一半,运气吧!”

这是说李若虚的文章还欠了火候,李若虚也不气馁,接着问道,“那学生敢问,本次院试取中的朋友当中,他们的成算又是几何?”

郭瀚怔了一怔,这才明白李若虚的意思,有些哭笑不得,“感情你是不服气?”

“不敢不敢。”

李若虚起身,连称不敢,但脸上却是写满了不服。

李若虚这次院试得了第三,在别人看来,这是了不得的成绩,但在天才看来,却是愤懑不已,谁愿意头上还蹲着两位?

郭瀚倒也不以为忤,似李若虚这般出身,居然输给了别人,有些不服倒也正常,谁还没个年轻气盛的时候?

“依我看来,长沙府本次院试取中二十人,能如你一般,成算达半者,还有四人。”

郭瀚笑着给李若虚解释,并屈起指头,“善化卢氏兄弟是可以的,湘阴夏云升也是可以的,其余的……再读三年吧!”

李若虚眉头一挑,“恩师,那安化李步蟾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