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5章 红河冬夜之月升情动

与贵宾区炭盆的精致暖意不同,会场外围辽阔的草地上,升腾起一种更为原始、粗犷却也无比热烈的欢乐。十几堆巨大的篝火如同坠落的太阳碎片,在渐深的夜色中熊熊燃烧,噼啪作响的火焰舔舐着寒冷的空气,将四周映照得亮如白昼,也将围坐其旁的千余张面孔镀上了一层温暖而跃动的金色。

这里汇聚着前几日展会中答题表现优异的本地家庭,他们大多欣然应邀而来,脸上带着自豪与满足的笑容。其中也夹杂着特意邀请的、来自周围崇山峻岭间的各寨头人及其随员。彝、苗、哈尼、傣、壮……不同民族的服饰在火光的映衬下色彩斑斓,交织成一幅生动无比的民族风情画卷。他们或盘腿而坐,或随意倚靠,围绕着篝火形成了一个个巨大而松散的同心圆。

食物的传递方式也充满了野趣与共享精神。沉重的大铁桶被健壮的年轻人或头人的随从们扛着、抬着,在人群间缓缓传递。桶内盛装着热气腾腾的、适合大锅分享的佳肴:大块的、炖得酥烂入味的红烧肉和排骨;浓香扑鼻的菌菇炖鸡;酸辣开胃的傣味鬼鸡;豪爽的整条烤鱼;还有堆成小山似的、浸透了肉汁和油脂的土豆、玉米和芋头。

“好香!这肉炖得烂乎!”

“来,给我来一勺这菌子鸡,香掉眉毛喽!”

“尝尝这个酸辣鸡,开胃得很!”

赞叹声此起彼伏。看到喜欢的,人们便用固定在桶边的长柄公勺,毫不客气地舀出满满一勺,直接倾倒在早已铺在自己面前、宽大翠绿的芭蕉叶上。不拘小节的汉子们往往直接上手,抓起滚烫的肉块或玉米大快朵颐,吃得满嘴油光,畅快淋漓;讲究些的妇孺或头人,则用上了主办方贴心提供的一次性竹筷,虽略显新奇,却也用得顺手。

酒水与茶水的传递同样络绎不绝。这次的主角是当地的佳酿:甘甜醇厚的糯米酒、度数不高却后劲绵长的苞谷酒、还有清冽解腻的山泉泡的野茶。装酒的竹筒、盛茶的陶碗在人群中接力传递。

“阿老表,喝口我们寨子酿的米酒,甜得很!”

“阿表妹,尝尝这碗醒酒茶,舒服!”

人们根据自己的喜好,将选中的酒水或茶水,注入各自面前充当酒杯的粗大竹筒里。碰杯声、劝酒声、欢笑声混杂着食物的香气,在篝火上空盘旋升腾。

话题的中心,自然而然地围绕着这场前所未见的盛会,以及它背后那位神秘莫测的策划者——王月生。

“啧啧,王校长真是神仙下凡啊!那些会自己亮的灯(电灯),会自己动的画(电影),还有那铁马(火车模型)……我这辈子算是开眼了!”一位老农模样的汉子灌了口米酒,黝黑的脸上因激动和火光而发亮。

“可不是嘛!”旁边一位头人捋着胡子,眼神深邃,“听说他学堂里教的那些东西,都是天上星宿才懂的学问!连洋人都佩服得紧!”

“何止佩服!”一个消息灵通的小商人压低声音,却又难掩兴奋,“我听学堂里帮工的二狗子说,王校长跟洋人说话,那洋人领事都点头哈腰的!他手里有洋人皇帝的信物!”

“瞎说!”另一个声音反驳,却带着更大的想象,“我表姑的邻居的三舅姥爷在学堂做饭,他说亲眼看见王校长能呼风唤雨!前几日布展时天要下雨,王校长抬头看了一眼,嘿,云就散了!”

“我看他是财神爷转世!”一个精明的妇人插嘴,“办这么大的事,请这么多人吃喝,得花多少银子?眼都不眨一下!还教娃娃们学本事,这是给我们蒙自积大德啊!”

“对对对,积大德!王校长是活菩萨!”这个朴素的结论立刻得到了广泛的认同。关于王月生身份的猜测五花八门,从隐世高人、得道神仙到海外巨贾、前朝贵胄,甚至有人信誓旦旦说他见过王校长腾云驾雾……种种光怪陆离却充满善意与崇敬的传说,在篝火的噼啪声和酒香的催化下迅速滋生、传播、发酵,将王月生的形象烘托得愈发神秘而伟大。

篝火越烧越旺,美酒越喝越酣,话题也越来越热络。不知是哪一堆篝火旁,一个粗犷的彝族汉子率先按捺不住胸中的豪情,猛地灌完竹筒里的酒,将竹筒往地上一顿,站起身,用浑厚的嗓音吼起了古老的山歌调子。歌声瞬间点燃了全场!

能歌善舞是流淌在这些山地民族血液里的本能。仿佛接到了无声的号令,十几堆篝火旁的空地上,几乎同时爆发出了热烈的歌舞!

彝族汉子们围成一圈,踏着沉重有力的步伐,跳起了豪迈的“左脚舞”或“跳菜舞”,跺地的声音整齐划一,震得地面都在微微发颤。嘹亮的“阿老表,你要来尼嘎…”的歌声直冲云霄。

苗族姑娘们银饰叮当,彩裙翻飞,手牵着手跳起了欢快的“芦笙舞”,身姿曼妙如林间精灵。悠扬的芦笙曲调婉转流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