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1章 能源安全志,宣公第十年

左传游记 酸辣茄子 18288 字 1个月前

- 清代《红楼梦》中“冬日取暖用银霜炭(优质煤炭),贾母房内设暖阁”的描写,展现贵族与平民的能源消费差距;

- 清代《潞河督运图》刻画了运河上“运煤船、运盐船”往来繁忙的场景,直观呈现能源调配的重要性;

- 明清文人笔记(如明代《万历野获编》、清代《阅微草堂笔记》)中,多有“煤荒”“木荒”的记载,反映当时能源短缺的社会焦虑。

明清两代的能源认知与实践,核心是“盛世需求与资源约束的博弈”。明代通过制度调整与技术改良,构建起支撑大一统的能源体系,却埋下“管控矛盾”的隐患;清代前期依托扩张暂时缓解需求压力,后期因资源枯竭与技术停滞,陷入“开发过度-供给不足”的恶性循环。这一时期的实践既将中国古代能源开发推向顶峰,也暴露了“传统农业文明下能源可持续性”的先天局限——它证明,仅靠扩大开发规模、优化调配网络,无法突破“资源总量有限”的瓶颈,为近代能源转型(如化石能源大规模应用)提供了“历史镜鉴”,也标志着中国古代能源发展史的“终结与转型开端”。

而在欧洲各国,早在古希腊古罗马时期,对于能源安全领域,早就有认知认识并展开相应实践行动。

一、古希腊古罗马时期:能源探索与权力绑定

(一)古希腊:城邦适配与技术启蒙

古希腊多山环海,能源以木材、水力为主,核心服务城邦需求:

木材:是造船(雅典三层桨战船)、手工业的关键资源,雅典设“森林监管官”管控砍伐,将木材安全与海上实力绑定;

水力:用于磨坊加工谷物、橄榄,提升生产效率,亚里士多德提出城邦选址需考量水源、林木,体现环境适配思维;

矿产:斯巴达垄断铁矿维系武治,雅典开采银矿换资源,矿产掌控权象征城邦实力。

(二)古罗马:帝国统筹与规模突破

罗马从城邦扩张为帝国,能源管理升级为“统筹式”,以木材、煤炭、水力为核心:

木材:支撑城市建设与舰队,通过海运从北非、高卢调运,设“森林官”推“砍一补二”,显可持续意识雏形;

煤炭:在不列颠、高卢用于供暖、冶铁,提升兵器与农具质量,成北部边疆战略能源;

水力:修数千座磨坊(研磨、锻造等),建水力供水系统与“火力供暖系统”,能源与城市治理融合;

管控:中央垄断核心能源,设“公共工程官”调配,靠征服掠夺属地能源,却埋下反抗隐患。

就在这之后不久,伴随着封建王朝中世纪的到来,能源安全的认识以及相应利用,相比于原先,也是有了十分巨大的变化。

二、中世纪欧洲:封建割据下的能源适配

罗马大一统能源体系瓦解,能源转向“服务领主、适配庄园与城市”,呈分散化、实用性特征:

(一)庄园经济:生存导向的局部自给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木材:是庄园核心能源,领主划“薪柴林”限农奴砍伐并组织补种,薪柴归属常引发冲突;

水力:领主建磨坊垄断研磨权,榨取农奴资源,磨坊规模象征领主实力;

生物质能源:秸秆、干草补燃料,体现“开源节流”生存思维。

(二)城市兴起:商业适配与能源转型

11-13世纪城市崛起,能源需求转向商业:

木材短缺与煤炭替代:巴黎、伦敦等城市木材告急,推煤炭用于取暖、手工业,虽有“禁煤令”争议,仍成重要补充;

专业化能源应用:纺织城用水力驱动纺织机,冶铁城(如德国鲁尔)用煤炭冶铁,能源与产业布局绑定;

管控:城市设“能源监管官”规范交易,谈判获取资源开采权,能源安全与自治权联动。

(三)宗教影响:伦理约束与资源掌控

基督教深度影响能源认知:

伦理引导:主张“合理用能、敬畏自然”,禁无节制砍伐,划教堂“禁伐区”,倡节约能源;

资源掌控:教会握大量薪柴林、磨坊,出租获利支撑运营,既缓解过度开发,也强化宗教控制力。

中世纪能源实践虽无大一统统筹,却以庄园自给、城市转型、宗教约束为特色,为近代欧洲能源转型奠定基础。

与此同时,在同时期的古印度、阿拉伯世界、美洲和非洲地区,对于能源安全领域的认知理解与认识,虽因地理环境、文明形态差异呈现出鲜明的地域特色,却均围绕“适配本土资源、服务生存发展、绑定社会结构”展开,形成了与欧亚大陆核心区既平行又互补的能源安全实践,共同构成古代世界能源认知的多元图景。

一、古印度:生态适配型认知

依托恒河、印度河流域资源,以生物质能源为主、水力为辅,融入宗教与种姓制度:

生物质能源:秸秆、牛粪(制成“粪饼”)、棕榈资源为核心,形成“农业生产-能源消耗-农田施肥”的循环,适配热带环境;

水力利用:修灌渠与磨坊服务民生,因印度教视水为神圣,开发需避开祭祀区,平衡生态敬畏与实用需求;

管控与种姓:高种姓优先用优质燃料,村庄长老会统筹资源分配,能源管控维系种姓秩序。

二、阿拉伯世界:多元与传播型认知

7-15世纪依托丝绸之路与干旱环境,聚焦多元开发、技术创新与跨域互补:

核心能源:用石油(照明、军事)、天然气(煮盐),畜力(骆驼、马)支撑贸易,形成“固定+移动”能源体系;

技术创新:改进垂直轴风车、优化石油蒸馏法,技术经贸易传至欧亚非;

贸易与治理:将能源纳入跨域贸易,设“贸易官”管控,能源贸易支撑财政与边疆控制。

三、美洲:本土专属型认知

因地理隔绝,依托本土资源,以木材、水力、人力为主:

玛雅:用木材建建筑、烹饪,划禁伐区显可持续意识,依赖人力调配维系城邦权力;

阿兹特克:在湖泊周边用水力加工玉米,以芦苇补木材,王室垄断海盐分配;

印加:高原用梯田、骆马(运输+肥料)与小型水力磨坊,中央集权调配核心能源。

四、非洲:分散适配型认知

因地理差异大,呈区域分散特征,以生存需求为核心:

北非绿洲:尼罗河沿岸用水力灌溉、驱动磨坊,用太阳能晾晒作物,法老垄断进口木材;

撒哈拉以南:草原部落靠牛力,雨林部落“刀耕火种”取木材,适配游牧/农耕生活;

东非城邦:用木材造船、风力驱动帆船,从阿拉伯引入石油照明技术,服务海洋贸易。

这些地区虽无系统能源理论,但基于本土资源构建适配体系,古印度“生态循环”、阿拉伯“跨域传播”、美洲“本土专属”、非洲“分散适配”,展现古代能源认知多元性,为近代全球能源体系奠基。

而在东亚与东欧地区,除了中国以外,日本与朝鲜半岛的古代文明,以及俄罗斯和东欧国家,在这一时期,同样在对应领域,留下了独特印记,它们均以“适配本土地理环境、绑定社会结构、吸收外来技术并本土化改造”为核心,形成了与区域文明特质深度契合的能源安全认知与实践,丰富了古代世界能源发展的多元脉络。

一、东亚:日本与朝鲜半岛——精细化适配山海资源

同处东亚季风区,聚焦山海资源开发,借鉴中国技术并本土化,呈“小而精、重循环”特点。

(一)日本:海岛环境下的协同利用

以木材为主、水力为辅、生物质补充,融入武士与幕府统治:

木材管控:幕府设“山守”划禁伐/可伐林,武士垄断优质木材,木材象征权力;

水力改造:借鉴中国技术造“小型立式水轮”与捣米机,江户时代用水力驱动手工业;

生物质循环:开发秸秆、海藻等,废料作肥料,适配海岛资源有限现状。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二)朝鲜半岛:半岛地理下的统筹融合

高丽、朝鲜王朝受中国影响,以木材、水力为主,兼顾盐业,绑定中央集权:

资源统筹:高丽设“司竹院”管山林,修水力设施;朝鲜在济州岛造“水力石碾”;

盐业战略:中央垄断海盐开采销售,盐税占国库四分之一,盐调配维系政权;

冶铁改造:借鉴中国煤炭冶铁,因本土煤少,改“木炭-铁矿混合冶炼”。

二、东欧与俄罗斯——御寒导向的粗犷开发

地处欧亚腹地,冬季寒冷,围绕“御寒、扩张”,呈“粗犷开发、重战略”特点。

(一)东欧国家:领主控制下的早期开发

以封建庄园为核心,绑定领主与宗教:

木材核心:领主划“薪柴林”,农奴缴木材;教会靠捐赠获木材建教堂;

煤炭初探:13-14世纪波兰、匈牙利采浅层煤取暖冶铁,但技术落后未普及;

能源与防御:征调农奴采能源建防御工事,支撑对抗外敌。

(二)俄罗斯:御寒与扩张驱动开发

基辅罗斯至莫斯科公国时期,以木材、泥炭、煤炭为核心:

御寒能源:木材为“第一能源”,泥炭作补充,设“森林管理官”统筹;

煤炭战略:15世纪后采煤炭铸火炮,中央垄断,支撑西伯利亚扩张;

能源与扩张:扩张中设木材储备站,能源补给决定扩张范围。

东亚以“精细化”适配山海,东欧、俄罗斯以“粗犷战略”应对寒带气候,均立足本土形成独特认知,共同构成古代能源发展完整图景。

至于东南亚地区,受热带雨林、热带季风气候与群岛地理的深刻影响,古代文明(如吴哥王朝、满者伯夷王朝、马六甲王国等)的能源安全认知,始终围绕“适配湿热环境、依托水陆资源、服务农耕与贸易”展开,形成“以生物质能源为核心、水力与风力为辅助、绑定部落联盟与城邦治理”的独特体系,既展现出对热带资源的极致利用,也折射出区域文明“多元交融、灵活适配”的特质。

一、生物质能源:全链条循环开发

以木材、棕榈、农业废弃物为核心,呈“全利用、低浪费”特征:

木材:用于取暖、建吴哥窟(王室规定伐后补种)、造贸易船(满者伯夷王朝靠硬木定船队规模),优质硬木掌控权成城邦竞争关键;

棕榈资源:椰子壳燃烧、椰油照明(马六甲港口用椰油灯引航)、棕榈叶作建材燃料,实现“一株多能”;

农业废弃物:水稻秸秆喂水牛、盖农田,稻壳炭作燃料兼改良土壤,形成“种植-能源-施肥”循环。

二、水力与风力:绑定民生与贸易

依托河流与海洋,作能源重要补充:

水力:湄公河、湄南河流域修灌溉渠(调洪抗旱)与舂米机(加工主食),爪哇岛用水力驱动蔗糖压榨机,支撑农耕与手工业;

风力:马六甲王国借季风帆船掌控海上贸易,商人顺季风运货;沿海城邦用风力磨坊研磨香料,推动香料贸易繁荣。

三、能源管控:适配部落与城邦治理

无大一统体系,呈“部落所有、城邦统筹”特点:

部落层面:达雅克人等部落长老定薪柴砍伐限额,统一规划水力,维系部落凝聚力;

城邦层面:吴哥垄断巨木开采,马六甲管控港口灯油与码头,收能源税费撑财政;

宗教关联:吴哥划“祭祀用林区”,寺庙用水力转经筒,能源被赋予神圣属性,强化王室与教会掌控。

东南亚古代能源认知是对热带资源的适应性创新,以“低消耗、高循环”支撑文明成就,成为区域文明独特印记,丰富古代能源发展图景。

随后,随着新航路开辟、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科学革命与启蒙运动的相继涌现,再到改写世界格局的两次工业革命,以及以两次世界大战为代表的重大历史事件,人类社会在新兴生产力与制度变革的双重激荡下加速转型。从中国晚清的器物革新、辛亥革命的制度探索,到五四运动的思想觉醒、抗日战争的浴血奋战,再到新中国成立后的自力更生、改革开放的拥抱世界,直至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从欧洲各国由封建制向资本主义的跨越,到全球范围内对社会主义制度的探索与实践,在这一系列反抗侵略、争取独立、维护和平、迈向现代化的壮阔进程中,在能源安全领域,人类的认知与实践彻底突破古代“区域适配、生存导向”的局限,进入“全球化竞争、技术驱动、制度博弈、生态约束”的全新阶段,能源安全从“支撑文明存续的基础要素”升级为“影响国家主权、国际格局与人类未来的核心战略议题”。

在中国,能源安全的演进始终与国家命运、民族复兴的壮阔进程深度绑定,从被动应对外部封锁到主动构建自主可控体系,再到引领全球绿色转型,形成了一条“立足国情、动态适配、战略引领”的中国特色路径,每一步都深刻呼应着不同时代的国家需求与发展目标。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一、近现代转型期(晚清至新中国成立前):被动应对与初步探索

晚清至民国时期,中国深陷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能源安全始终处于“被动依附”状态,核心矛盾是“外资垄断与本土需求的割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