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磁场的强度够吗?”都凡问,陈风调出实验数据:“我们做过实验,生物材料线圈的磁场强度可达2特斯拉,是传统超导线圈的1.5倍,而且稳定性提升30%,在蓝顿磁场波动±0.5高斯的范围内,磁场强度变化不超过0.1特斯拉。”
都凡点头:“那应急系统呢?0.1秒的反应时间,传统的机械阀门根本来不及。”
“用生物瓣膜,”负责应急系统的林溪举手,“我们可以设计一种生物活性瓣膜,安装在反物质供应管道上,瓣膜的材料是经过基因改造的心肌细胞,能在磁场波动时,0.05秒内收缩,切断反物质供应,比机械阀门快一倍。”
“心肌细胞的存活时间够吗?”都凡追问,林溪回答:“我们在瓣膜周围设计了营养供应通道,能持续给心肌细胞提供营养,存活时间可达10年,远超反应堆的设计使用寿命5年。”
方案看似可行,但模拟实验时又出现了新问题:生物磁场线圈与生物瓣膜会产生“磁场干扰”——线圈的磁场会刺激心肌细胞,导致瓣膜误收缩,切断反物质供应。
“这可怎么办?”林溪急得直跺脚,反物质供应频繁中断,会导致能源输出不稳定,总部大楼的生物材料打印会中断,军营的生物舱也无法正常“生长”。
都凡盯着全息屏上的干扰数据,突然想到一个办法:“我们给生物瓣膜加一层‘磁屏蔽层’,用超薄的活性合金制作,既能屏蔽线圈的磁场,又不影响瓣膜的收缩——而且磁屏蔽层还能作为应急冷却系统的导热通道,一举两得。”
他让陈风和林溪合作,调整设计方案:在生物瓣膜外包裹一层0.1毫米厚的活性合金屏蔽层,屏蔽层的内部有微型冷却通道,与反应堆的应急冷却系统连接。
再次进行模拟实验:蓝顿磁场波动时,生物线圈的磁场稳定在1.8-2.0特斯拉之间,生物瓣膜没有出现误收缩;当人为制造磁场约束失效时,瓣膜在0.05秒内收缩,切断反物质供应,同时冷却系统通过屏蔽层的通道,在0.5秒内将反应堆温度从1000℃降至500℃,输出功率稳定在安全范围内。
“成功了!”团队成员们欢呼起来,都凡却没有放松——能源站还有一个关键问题:与通讯塔的能源分配。
通讯塔的核心是“跨星系信号放大器”,需要持续稳定的能源供应,一旦能源中断,人类与地球总部的通讯会断开,无法接收密统帝国的最新动态。
“我们在能源站设置两个输出端口,”都凡在图纸上标注,“主端口给总部大楼和军营,副端口给通讯塔,副端口配备备用电池,容量10万度,能在主能源中断时,维持通讯塔工作24小时——这样即使反应堆出现短暂故障,通讯也不会中断。”
他调出能源分配模拟:主端口输出22.5万度/天,副端口输出10万度/天,备用电池每天充电10万度,反应堆的输出功率35万度/天,刚好平衡,没有冗余,但也没有浪费。
5. 通讯攻坚:蓝晶粒子的信号桥梁
解决了能源问题,通讯塔的设计又摆上了台面——蓝顿星球的大气中含有大量蓝晶粒子,这些粒子能增强生物材料的活性,但也会吸收和散射电磁波,导致传统通讯信号的传输距离不超过1000公里,而通讯塔需要覆盖蓝顿全星球(直径公里),还要与地球总部(距离蓝顿星球1.2光年)建立通讯。
“传统的电磁波通讯肯定不行,”负责通讯技术的张野把一杯咖啡放在都凡面前,“蓝晶粒子对电磁波的吸收率达80%,即使我们把通讯塔建到1000米高,信号也传不出1万公里。”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都凡喝了一口咖啡,目光落在全息屏上的蓝晶粒子数据:蓝晶粒子的直径约1纳米,带有正电荷,能吸收波长在1-10米的电磁波,但对波长在0.01-0.1米的微波吸收率仅10%。
“那我们用微波通讯,”都凡说,张野摇头:“微波的传输距离短,而且要与地球总部通讯,需要跨光年传输,微波的衰减太严重,根本传不到地球。”
“跨光年通讯需要中微子,”都凡突然想到,“中微子能穿透任何物质,衰减率极低,适合跨星系通讯——我们可以在通讯塔顶部安装中微子发射器,与地球总部的中微子接收器连接,解决跨星系通讯问题;星球内部的通讯,用微波加‘蓝晶粒子中继’。”
“蓝晶粒子中继?”张野没听过这个概念,都凡解释:“蓝晶粒子带有正电荷,我们可以在通讯塔周围的大气中,用激光激活部分蓝晶粒子,让它们成为‘信号中继站’——微波信号遇到激活的蓝晶粒子,会被反射和放大,这样就能覆盖全星球。”
张野立刻进行模拟:在通讯塔顶部安装一个直径10米的中微子发射器,功率1000千瓦,能持续向地球方向发射中微子信号,地球总部的接收器可在1.2光年后接收到信号,误差不超过1秒;在通讯塔中部安装10个微波发射器,每个发射器的功率100千瓦,通过激光激活大气中的蓝晶粒子,形成一个直径公里的信号覆盖圈,信号强度满足手机、对讲机等设备的使用需求。
“但激光激活蓝晶粒子需要能源,”张野调出能源需求,“每个激光发射器的功率50千瓦,10个就是500千瓦,每天需要度电,加上中微子发射器的1000千瓦,每天度电,通讯塔的总能耗达度/天,超出了之前规划的10万度/天。”
都凡皱了皱眉,调出能源站的参数:反应堆的输出功率是35万度/天,总部大楼和军营的总能耗是22.5万度/天,加上通讯塔的12.4万度/天,总能耗达34.9万度/天,几乎满负荷运转,没有任何冗余。
“能不能降低激光发射器的功率?”都凡问,张野摇头:“功率低于50千瓦,无法激活足够的蓝晶粒子,信号覆盖会出现盲区,东部军营的信号会中断。”
都凡盯着屏幕,突然看到能源站的备用电池:“备用电池的容量是10万度,我们可以在白天用电高峰时,让备用电池辅助供电,晚上用电低谷时,给备用电池充电——这样反应堆的输出功率不用增加,也能满足通讯塔的能耗需求。”
他调整能源分配方案:白天(6:00-18:00),反应堆输出35万度/天,其中22.5万度给总部大楼和军营,12.4万度给通讯塔,超出的0.1万度由备用电池补充;晚上(18:00-6:00),总部大楼和军营的能耗降至10万度/天,通讯塔的能耗降至8万度/天,反应堆输出25万度/天,剩余的7万度给备用电池充电,12小时可充电84万度,远超备用电池10万度的容量,完全可行。
张野看着调整后的方案,松了口气:“这样一来,通讯问题就解决了——中微子发射器的零部件已经在运输途中,下周就能到货,激光发射器我们自己就能用创世者-III型打印。”
6. 打印启动:创世者的首次轰鸣
一周后,蓝顿星球的待建区域热闹起来——5台创世者-III型工业生物打印机被运到总部大楼的建设现场,7台运到军营,3台运到能源站和通讯塔。
都凡站在总部大楼的打印现场,看着高达50米的创世者-III型,心中感慨万千——这台机器的主体是银色的金属框架,顶部是一个巨大的打印喷头,底部是材料储存舱,侧面的屏幕上显示着实时参数。
“都凡老师,材料已经准备就绪,”阿夏跑过来汇报,“活性碳纤维、钛合金粉末、蓝晶粒子、金龟基因片段都已装入储存舱,融合率调试到93%,能量激活强度1300焦耳。”
都凡点头,拿起对讲机:“各单位注意,3分钟后启动打印,总部大楼先打印底部腹甲基座,军营打印第一个生物舱模块,能源站打印反应堆外壳,通讯塔打印底部支撑结构,有问题立刻汇报。”
对讲机里传来各单位的回应:“总部大楼准备就绪!”“军营准备就绪!”“能源站准备就绪!”“通讯塔准备就绪!”
3分钟后,都凡按下启动按钮——创世者-III型发出低沉的轰鸣,材料储存舱开始运转,活性碳纤维和钛合金粉末被混合,金龟基因片段通过微型注射器注入混合物中,蓝晶粒子被加热到1000℃,变成气态,与混合物融合。
打印喷头缓缓下降,喷出一种金色的糊状材料,材料落在地面上,立刻开始凝固,形成腹甲基座的第一层——这层材料厚度1米,面积100平方米,仅用了6分钟就打印完成。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都凡走上前,用手触摸凝固的材料——表面光滑,泛着金属光泽,手指按压时能感觉到轻微的弹性,这是生物活性材料的特性。
“检测材料融合率,”都凡对身边的检测人员说,检测人员用仪器扫描材料,屏幕上显示:“融合率93.2%,抗辐射指数605西弗,符合设计要求。”
“好!”都凡露出笑容,转身看向军营的方向——通过全息投影,他能看到7台打印机同时工作,每个打印机的喷头都在喷出银色的材料,很快,第一个生物舱模块的雏形就出现了。
但就在这时,对讲机里传来能源站团队的声音:“都凡老师,不好了!反应堆外壳的打印出现问题,材料凝固速度比预期慢了50%,而且表面出现裂纹!”
都凡的心一沉,立刻通过全息投影查看能源站的情况——反应堆外壳的打印喷头正在喷出黑色的材料,但材料落在地面上后,没有立刻凝固,反而像液体一样流动,而且已经打印的部分出现了明显的裂纹。
“立刻停止打印!”都凡命令,“检查材料参数和能量激活强度!”
几分钟后,能源站的林溪汇报:“材料参数没问题,融合率92%,但能量激活强度只有1100焦耳,比设定的1300焦耳低了200焦耳——可能是打印机的能源供应不稳定,导致能量输出不足。”
都凡调出能源站的能源供应数据:反应堆建设现场的能源来自临时发电机,功率500千瓦,而创世者-III型的打印功率需要600千瓦,能源供应不足,导致能量激活强度下降。
“把通讯塔的一台打印机调过来,”都凡果断下令,“通讯塔的打印任务不紧急,先支援能源站——同时,让能源站的临时发电机满负荷运转,再从总部大楼的发电机调100千瓦过来,确保能源供应。”
半小时后,调过来的打印机开始工作,能源供应稳定在600千瓦,能量激活强度恢复到1300焦耳——黑色的材料喷出后,立刻凝固,表面光滑,没有裂纹,检测显示融合率92.5%,符合设计要求。
“还好及时发现,”林溪松了口气,“要是再打印下去,裂纹会越来越大,整个外壳都得报废。”
都凡看着恢复正常的打印现场,提醒道:“各单位一定要密切关注能源供应和材料参数,有任何异常立刻停止,宁可慢一点,也不能出质量问题——密统帝国的间谍卫星肯定在盯着我们,一旦出现质量问题,他们就会借机施压。”
对讲机里传来整齐的回应:“明白!”
夕阳西下时,总部大楼的腹甲基座已经打印了10层,高度10米;军营打印了20个生物舱模块,正在进行自动拼接;能源站的反应堆外壳打印了1/3;通讯塔的底部支撑结构完成了一半。
都凡站在高处,看着这片忙碌的建设现场,心中充满了信心——一个月后,这里将崛起一座人类在星河中的新堡垒,对抗密统帝国的施压,守护大宇宙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未来。
7. 意外频发:宇宙尘暴的突袭
打印工作进行到第十天,蓝顿星球突然迎来了一场意外——宇宙尘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