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境雨林的“边缘勘探带”,在寅时的电磁晨雾里泛着层次分明的淡灰。这里是雨林生态与外部荒野的过渡区域,也是辐射类型最复杂的地带——从近林带的0.05Sv/h到远林带的0.23Sv/h,辐射值呈阶梯式上升,空气中的星核结晶因辐射强度不同,呈现出三种截然不同的形态,像大自然绘制的“辐射分层图”。林野的团队与守林聚落的勘探小队共十人,正沿着“近林带→过渡带→远林带”的路线推进,每个人都带着专属的勘探工具,试图解开这片边缘地带的辐射密码。
一、近林带:雨林生态的“辐射缓冲层”(0.05-0.08Sv/h)
近林带距离雨林核心仅500米,地面覆盖着从雨林延伸出的“苔藓毯”,只是颜色比雨林内的深绿稍浅,呈淡绿泛白状。高大的抗辐巨乔木在这里逐渐稀疏,取而代之的是低矮的“抗辐灌木”(枝条呈银灰色,叶片边缘有细小的锯齿,能过滤空气中的微量辐射)。空气中的星核结晶是“淡绿鳞片状”,轻轻附着在灌木叶片上,用手触碰会化作细雾消散,留下一丝清凉的触感。
苏晴半蹲在苔藓毯上,后颈的纤维痕迹泛着柔和的淡绿,感知像细密的网般覆盖近林带1公里范围。她的辐射绘图本屏幕上,“辐射热力图”呈现出均匀的淡绿色,只有零星几个“浅黄小点”(0.07Sv/h),标注着“自然辐射峰值”。“这里的辐射主要是‘雨林溢出辐射’——母株净化后的残余能量,没有发现掠夺因子残留。”苏晴用指尖点在屏幕上的浅黄点,“这些峰值对应的位置都有抗辐灌木的根系,说明灌木在主动吸收辐射,形成了天然的‘辐射缓冲层’,阻止雨林外的高辐射侵入内部。”
陈静提着便携监测仪,将探头贴近地面的苔藓毯,屏幕上的“辐射类型分析”显示为“低能散射辐射”(自然形成,无危害性),数值稳定在0.06Sv/h。“苔藓毯的辐射吸收效率很高,每平方厘米的苔藓能吸附0.001Sv/h的辐射,而且它们的根系与雨林的地下抗辐网络相连,能将吸收的辐射传递到母株,进一步转化为无害能量。”她蹲下身,用镊子夹起一小片苔藓,对着晨雾观察,“你看,苔藓叶片上的细小绒毛,就是吸附星核结晶的关键,这种结构是长期适应低辐射环境形成的。”
阿木推着藤编滑竿,停在一株抗辐灌木旁,寻踪藤的芽尖轻轻触碰灌木的叶片,瞬间从淡绿变为亮绿。他用手语比划,绿色的植物化纹路泛着“确认”的柔和:灌木的汁液含微量“抗辐酶”,能分解空气中的辐射分子;他尝试将解辐藤种子撒在灌木根部,种子在晨雾中快速发芽,藤须缠绕着灌木枝条生长,监测仪上的辐射值瞬间降至0.04Sv/h——“阿木说,近林带的植被有‘协同净化’能力,解辐藤与抗辐灌木搭配,能将辐射吸收效率提升30%,这里完全可以作为‘雨林外围净化站’,减少外部辐射对雨林的冲击。”苏晴翻译时,指尖划过绘图本上的灌木分布区,补充道,“我的感知能确认,这种协同效应在近林带普遍存在,不是个例。”
二、过渡带:辐射混杂的“异常区”(0.09-0.15Sv/h)
沿着近林带向外推进1公里,便进入了过渡带。这里的景象与近林带截然不同:苔藓毯消失,取而代之的是裸露的“灰白岩层”,岩层表面布满细小的裂缝,星核结晶从淡绿鳞片状变为“灰白颗粒状”,踩在脚下会发出“沙沙”的声响,像踩在细沙上。抗辐灌木变得稀疏,只有零星几株顽强地扎根在岩层缝隙中,叶片边缘出现枯黄的痕迹,显然在承受更高的辐射压力。
“辐射值开始上升,而且出现了‘混合辐射’——自然辐射中夹杂着微量掠夺因子残留。”陈静的监测仪屏幕上,“辐射成分占比”显示为“自然辐射85%,掠夺因子辐射15%”,数值跳动在0.12Sv/h左右,“这些掠夺因子不是新鲜残留,应该是赵衡的人之前在边缘活动时留下的,已经被自然环境稀释了一部分,但仍有潜在危害。”
苏晴的感知在这里遇到了阻碍——晨雾中似乎有一层“透明屏障”,让她的感知无法深入岩层内部,只能停留在表面。“有辐射干扰!”她突然睁开眼,绘图本屏幕上的热力图出现不规则的“波纹状”,原本均匀的淡绿色出现多处“深黄斑块”(0.15Sv/h),“干扰源应该在岩层下方,可能是赵衡留下的‘辐射干扰器’,专门用来屏蔽探测,掩盖他们的活动痕迹。”
周阳立刻从背包里取出“信号分析仪”(用旧文明零件改装,能检测辐射干扰频率),将探头插入岩层裂缝。屏幕上很快显示出“干扰频率:9.2GHz”,与之前遇到的赵氏设备频率一致。“找到了!干扰器的位置在地下3米处,呈‘线性分布’,应该是沿着过渡带埋了一排,覆盖范围约500米。”周阳调整分析仪的参数,试图破解干扰信号,“这些干扰器不仅屏蔽感知,还会扭曲监测仪数据——刚才显示的0.15Sv/h可能不准,实际辐射值应该更高,需要绕开干扰区才能测到真实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