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阿木的寻踪藤在过渡带出现了异常反应——芽尖不再朝着远林带方向,反而转向岩层裂缝,颜色从亮绿变为淡黄(警戒色)。他用手语比划,绿色纹路泛着“警惕”的光:裂缝中渗出的地下水含微量掠夺因子,寻踪藤的根系能感应到,而且岩层下方有“中空区域”,可能是旧矿坑或赵衡的隐藏通道;他建议用“探地藤”种子(能深入地下生长,反馈地层结构)探测,避免踩空或触发隐藏的辐射陷阱。
守林聚落的老者蹲在岩层旁,用木杖敲击地面,听着声音判断:“这里是旧文明的‘废弃采矿区’,近百年前曾开采过星核矿,后来因为辐射超标废弃了。赵衡的人可能利用了旧矿坑的通道,将干扰器埋在矿道上方,既隐蔽又能覆盖大范围区域。我们聚落的老人说过,过渡带的矿坑有很多岔路,里面还残留着矿用炸药,勘探时一定要小心。”
三、远林带:辐射攀升的“边界区”(0.16-0.23Sv/h)
穿过过渡带的干扰区,再向外推进1公里,便抵达了远林带——这里是雨林边缘的最后一道“边界”,再往外就是裸露的荒野。地面的岩层变为“暗红褐色”,星核结晶呈现出“暗红块状”,质地坚硬,用青铜刀敲击会发出清脆的“当当”声,表面能看到细小的“掠夺因子纹路”(暗紫色的网状痕迹)。植被只剩下耐旱的“抗辐草”(叶片呈针状,根系深扎地下,能在高辐射环境中存活),稀疏地分布在岩层间隙中,像荒原上的哨兵。
“辐射值突破0.2Sv/h了,而且掠夺因子占比提升到25%!”陈静的监测仪屏幕上,数值稳定在0.21Sv/h,“这些掠夺因子不是分散的残留,而是‘定向堆积’——你看,暗红块状结晶的中心,都有一个淡紫的小点,那是掠夺因子浓缩形成的‘核心’,说明有人刻意在这里投放过掠夺因子装置,试图形成‘辐射屏障’,阻止外人靠近雨林。”
苏晴的感知终于突破了干扰,深入远林带的地下——她的脸色突然变得凝重,绘图本屏幕上弹出“地下辐射异常区”的标注:“地下5米处有‘星核泉分支的泄漏痕迹’!泄漏点的辐射值高达0.3Sv/h,但泄漏的能量正在被周围的抗辐草根系吸收,形成了一个‘自然净化圈’——抗辐草的根系像一张网,将泄漏的辐射包裹,减缓了扩散速度。”
阿木立刻将探地藤种子撒在泄漏点上方,藤须快速钻入地下,约10分钟后,地面的芽尖变为亮绿,还带着一丝淡蓝(星核泉能量的颜色)。他用手语比划,绿色纹路泛着“兴奋”的光:探地藤的根系触到了星核泉分支的水流,水流清澈,能量纯度达94%,比母株园的星核泉纯度还高;泄漏是因为分支的管道有裂缝(可能是旧矿坑开采时破坏的),但裂缝不大,用抗辐藤纤维混合星核钢粉末就能修补;更重要的是,泄漏点周围的抗辐草,已经进化出“吸收掠夺因子+转化星核能量”的双重能力,它们的根系能将掠夺因子分解为无害物质,再将星核能量传递到地面,为植被生长提供养分。
林野握着青铜刀,蹲在暗红块状结晶旁,用刀尖轻轻挑起一块结晶,对着晨雾观察:“这些结晶的排列很有规律,像是沿着星核泉分支的走向分布的。赵衡的人在这里堆积掠夺因子,可能不是为了阻挡我们,而是为了‘污染星核泉分支’——他们知道母株依赖星核泉能量,想通过污染水源,削弱母株的活性。还好抗辐草形成了自然净化圈,不然泄漏的辐射和掠夺因子早就扩散到雨林内部了。”
周阳将远林带的辐射数据与之前的勘探结果整合,在绘图本上绘制出“雨林边缘辐射特征图”:“近林带是‘缓冲层’,靠植被协同净化;过渡带是‘异常区’,有干扰器和旧矿坑;远林带是‘边界区’,有星核泉泄漏和掠夺因子堆积。这三个区域的辐射特征环环相扣,既体现了雨林的自然净化能力,也暴露了赵衡的破坏痕迹。我们接下来的计划,应该是先清除过渡带的干扰器,再修补远林带的星核泉泄漏点,最后处理掠夺因子堆积,为后续进入荒野寻找赵衡基地扫清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