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5章 系统新提示

连续五日,新械坊都笼罩在一种诡异的忙碌中。白天,工匠们按部就班地制作皂模,蒸汽锅的轰鸣声和刨木声交织在一起,与往常无异;作坊门口车来车往,都是拉皂坯和药材的,热闹得很。可一到入夜,后院就拉起厚厚的黑布,把整个院子遮得严严实实,地窖里的灯亮至天明,偶尔传来的闷响被解释为 “试做新皂模的动静”,工匠们也被叮嘱过,不许向外人透露任何事。

李杰几乎住在了新械坊,睡在实验室旁边的小屋里,床都没铺太厚的褥子。他一边指导工匠们精确配比原料,一边改进竹筒的密封性 —— 一开始用普通木塞,容易漏气,后来改用浸过桐油的软木塞,密封性好了不少。引线也做了改进,用麻线混硝石粉编织,燃烧速度更稳定,还不容易被风吹灭。

第五日清晨,当第一百根合格的 “开山药” 码放在地窖,整整齐齐像一排排士兵时,他脑海里终于响起了熟悉的提示音,带着一丝电子合成的清脆:

【叮!火药基础原料图谱收集完成,解锁 “火球弹制作法”!】

系统面板在眼前展开,淡蓝色的光幕上,清晰地显示着火球弹的制作详图:竹筒需选用三年生毛竹,壁厚三分,这样既能保证强度,又不会太重;火药配比精确到钱两,硝石七斤二两,硫磺一斤三两,木炭一斤五两,这个比例经过了系统优化,威力和稳定性最佳;引线要用麻线混硝石粉编织,长度根据需要调整,一般留三寸长,能有足够的时间瞄准发射;最关键的是,在竹筒外层裹上浸过桐油的麻布,能让燃烧更持久,还能防止竹筒受潮。

“终于来了。” 李杰喃喃自语,手指在光幕上滑动,图谱上的细节放大后,连引线的编织纹路、竹筒的打磨角度都看得一清二楚。这意味着,他们能制作出真正意义上的热兵器了,不再是简单的爆炸装置,而是能用于实战的武器。

他立刻召集核心工匠,王二、张三、孙老实都来了,还有几个平时手脚麻利、嘴又严的老工匠。李杰把图纸铺在大案上,用毛笔在上面圈点:“把竹筒内壁打磨光滑,不能有毛刺,否则容易摩擦起火。装火药时要分层压实,每层铺一层薄纸隔开,这样爆炸更均匀。引线孔要用细铁钎钻,位置在竹筒侧面下方,距离底部两寸,这样点燃后能斜着飞出去,射程更远。”

孙老实拿着图纸反复研究,手指在竹筒的图示上比划着:“大人,这火球弹是要像投石机那样扔出去?可这玩意儿看着不大,能扔多远?”

“比投石机厉害百倍。” 李杰笑道,拿起一根做好的半成品比划着,“点燃引线后,用特制的弩箭发射,这弩箭的箭杆要加粗,箭尾装个卡槽,正好卡住竹筒。用绞车拉开弩弦,能飞出百丈远,落地就炸,火焰能烧透铁甲,就算烧不透,也能让敌人的战马受惊,乱了阵脚。”

工匠们听得热血沸腾,手上的活计也加快了。王二擅长木工,负责打磨竹筒,他拿出特制的刨子,把竹筒内壁刨得光溜溜的,连一丝木刺都没有,他说:“大人您放心,这活儿我熟,保证比姑娘家的脸蛋还光滑。” 张三则带着两个铁匠,在熔炉边忙碌,他们要打造发射火球弹的弩箭配件,铁块在砧上被捶打得 “叮叮当当” 响,火星溅到地上,像散落的星辰。

七日后,第一批二十枚火球弹制作完成。每一枚都裹着浸过桐油的麻布,油光锃亮,像一个个短小精悍的战士。李杰让人找来一块厚实的铁甲,这是从库房里翻出来的,据说还是当年隋末战乱时留下的,厚得能挡住普通的箭矢。他让人将铁甲竖在五十步外的空地上,自己则带着工匠们躲在远处的土坡后,用特制的弩箭将火球弹发射出去。

引线燃烧的 “滋滋” 声在空气中回荡,像一条毒蛇在吐信。火球弹在空中划出一道弧线,带着风声飞向铁甲。片刻后,只听 “轰” 的一声巨响,火光腾起丈高,浓烟滚滚,连土坡都震了震。工匠们吓得缩起脖子,过了好一会儿,才敢探出头来看。

浓烟散去后,铁甲已经歪倒在地,上面烧出了几个黑洞洞的窟窿,边缘还在冒着青烟,散发出一股焦糊味。王二瞪大了眼睛,喃喃道:“乖乖,这玩意儿真能烧穿铁甲?这要是打在人身上……” 他不敢再想下去,后背已经冒出了冷汗。

“好!太好了!” 老张激动得直搓手,花白的胡子都在颤抖,“有了这东西,对付突厥的骑兵就不怕了!想当年我在北疆当兵,亲眼见过突厥人的铁甲,咱们的刀砍上去就跟挠痒痒似的,有了这火球弹,看他们还敢嚣张!”

李杰却面色凝重,他走到铁甲旁,蹲下身仔细查看,眉头微微皱起:“这还只是雏形,射程和威力都有待提升。你看,这窟窿虽然烧穿了,但不够大,而且燃烧时间太短,要是敌人反应快,说不定能躲开。” 他用手指了指铁甲上的窟窿,“而且,引线的燃烧速度还不够稳定,刚才有一枚火球弹没等飞到铁甲就炸了,太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