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殿的晨雾还未散尽,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檀香和烛油味。文武百官已按品级站好,身着各色朝服,头戴进贤冠,朝服上的盘扣和玉带在烛火下泛着微光。李杰站在工部官员队列的末尾,心里有些紧张,怀里揣着那份连夜誊抄的《农具改良疏》,麻纸的边缘都被手指捻得发皱了。
“有事启奏,无事退朝 ——” 内侍监总管高力士那标志性的尖嗓划破了殿内的寂静,在空旷的大殿里回荡。
李杰深吸一口气,从队列中迈了出来,整理了一下衣襟,躬身行礼:“臣,司农寺少卿李杰,有本启奏。” 他的声音不大,却清晰地传到了大殿的每个角落。
李世民坐在高高的龙椅上,目光从面前的奏折上移开,看向阶下那个年轻的官员,嘴角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笑意:“李杰?你有何事上奏?” 自胡椒产业在全国铺开后,这个年轻的司农寺少卿在朝堂上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连户部那些眼高于顶的老官,提起他都得敬三分。
“臣近日巡查关中,见农户耕作艰难,心有不忍,特呈《农具改良疏》,恳请陛下圣裁。” 李杰双手捧起奏折,高高举过头顶,由旁边的内侍接过,转呈上去。
李世民接过奏折,展开来看。只见奏折上不仅写着工整的楷书,还画着各种犁具的图样,有现在常用的直辕犁,还有一种从未见过的曲辕犁,两种犁具的差异被标注得清清楚楚,旁边还附着密密麻麻的数据 ——“直辕犁日耕三亩,需两牛三人,每日成本五十文”“曲辕犁日耕十亩,需一牛一人,每日成本二十文”“直辕犁使用寿命约一年,曲辕犁使用寿命约三年”……
“你在奏折中说,现行的直辕犁有三大弊端?” 李世民的目光从奏折上抬起,落在李杰身上,声音在大殿中回荡。
“是,陛下。” 李杰朗声道,语气坚定,“其一,辕长过丈,转弯时需多人抬犁,费人费力,效率低下;其二,犁壁平直,翻土浅而不均,容易导致土地板结,影响粮食产量;其三,需多牛配合才能拉动,农户养牛成本过高,一旦遇到灾年,便无力耕作,只能让土地荒芜。”
他顿了顿,语气加重了几分,带着痛心:“臣在关中亲眼所见,有一老农,为耕家中那几亩坡地,先后累死了两头牛,最终实在无力继续,只能弃田而去,阖家迁往他乡。如此农具,沿用千年而不曾改良,实乃百姓之苦,国家之损啊!”
话音刚落,户部尚书戴胄就从队列中走了出来,这位白发苍苍的老臣曾任民部尚书,掌管天下户籍钱粮,最是讲究规矩和传统,他对着李世民躬身行礼,然后转向李杰,语气带着不满:“李少卿此言差矣!”
戴胄捋了捋胸前的花白胡须,沉声道:“古法农具沿用千年,能流传至今,自有其道理。若轻易改动,恐失农本,动摇国之根基。况且全国农户数百万,更换犁具需耗费钱粮无数,国库如今虽有盈余,却也经不起这般折腾,还望李少卿三思。”
“戴尚书此言不妥。” 李杰毫不退让,直视着戴胄,“正是因为沿用千年,才更需改良!时代在变,农具也当随之而变。臣仔细算过一笔账:一具曲辕犁的成本虽比直辕犁高三十文,但使用寿命延长两倍,且能节省两牛两人的成本。以一户农户耕作十亩地计算,一年便可省出三石粮食,三年便能回本,其后皆是收益。长远来看,不仅不会耗费国库,反而能增加税收,充盈粮仓。”
他从袖中取出一个精心制作的木制模型,高举过顶:“陛下,各位大人,此乃曲辕犁的模型。” 模型是用上好的梨木做的,通体打磨得光滑圆润,曲辕的弧度优美流畅,犁壁圆润饱满,各个部件都清晰可见,“其曲辕角度为一百三十五度,可灵活转弯,无需抬动;犁壁弧度六十度,翻土深达五寸,且均匀细碎;且只需一牛牵引,一人扶犁,日耕十亩不在话下。是否可行,一试便知,恳请陛下给臣一个机会,也给天下农户一个机会。”
殿内顿时议论纷纷,文武百官交头接耳,神色各异。吏部尚书长孙无忌捋着胡须,眼神中带着赞许,微微点了点头;兵部尚书侯君集则皱着眉,手指在腰间的玉佩上摩挲着,似乎在盘算着军屯若是用上这种新犁,能节省多少人力物力;而站在太子李承乾身后的王德仁,嘴角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不屑 —— 他才不信这小小的犁具能有多大用处,说不定就是李杰想邀功请赏的噱头。
李承乾向前走了一步,对着李世民躬身行礼,语气看似公允:“父皇,儿臣以为戴尚书所言有理。农具改良非一日之功,关乎国计民生,若仓促推行,恐生民怨,反而不美。不如先在司农寺内试验,待技术成熟、确有成效后再议推广之事,更为稳妥。” 他这话听着是为大局着想,实则是想拖延时间,最好能让这改良犁胎死腹中,绝不能让李杰再立奇功。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李杰正要反驳,李世民却抬手止住了他。帝王的目光扫过众臣,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李承乾之言虽有道理,但李杰的提议亦值得一试。” 他顿了顿,声音沉稳有力,“民为邦本,农为民生。农业乃国之根本,若新犁真能利农,能让百姓多打粮食,能让天下安定,花费些钱粮又何妨?”
他看向李杰,目光中带着信任:“李杰,朕命你在关中先行打造百具曲辕犁,分发各州县的示范田试用。三个月后,朕要看到实实在在的成效 —— 耕地亩数、农户反馈、粮食预估产量,一样都不能少。若真如你所说,朕便准你在全国推广。”
“臣遵旨!” 李杰躬身领命,声音铿锵有力,带着难以掩饰的激动。他知道,这不仅是皇帝的信任,更是千万农户的期盼,他绝不会辜负这份信任和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