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朝后,官员们陆续走出太极殿。晨光洒在李杰身上,暖洋洋的,驱散了殿内的阴冷。戴胄从旁边走过,看了他一眼,哼了一声:“年轻人,莫要太自负。农具改良可不是画图纸那么简单,这里面的门道多着呢,到时候可别打了退堂鼓。”
李杰笑着拱手,语气谦逊却坚定:“戴尚书放心,臣定会拿出成效让您看,也让天下人看。”
看着老尚书离去的背影,他握紧了手中的木制模型。阳光透过模型的缝隙,在地上投下细碎的光斑,像一片微型的田野。他知道,从这一刻起,大唐的犁铧即将翻开新的一页,而他,将亲手握住这改变的犁柄。
回到司农寺,李杰没有片刻停歇,立刻让人去通知改良坊的工匠们,半个时辰后在工坊召开紧急会议。他自己则走进书房,摊开从关中带回来的三本笔记,重新梳理农户们反映的各种问题,将这些问题与曲辕犁的设计一一对应,看看还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比如,有农户提到,在多石的土地上耕作时,犁尖很容易损坏。李杰就在笔记上标注:“犁尖需采用高锰钢材质,增加耐磨性”。还有农户反映,犁柄的高度不合适,个子高的人扶着费劲,个子矮的人又够不着。他便记下:“犁柄高度需可调节,设计三个档位,适应不同身高的农户”。
半个时辰后,改良坊的工匠们都赶到了司农寺的议事厅。王铁匠、刘木匠等核心工匠坐在前排,脸上还带着劳作后的疲惫,却都眼神专注地看着李杰。
“各位师傅,陛下已经下旨,命咱们在三个月内打造出百具曲辕犁,分发到关中各州县的示范田试用。” 李杰开门见山,语气严肃,“这不仅是陛下的信任,更是关中千万农户的期盼,咱们必须拿出十二分的精神,确保每一具曲辕犁都质量过硬,不能出任何差错。”
王铁匠站起身,黝黑的脸上露出坚定的神情:“大人放心,俺们保证完成任务!这段时间,俺们把熔炉的火再烧旺些,日夜赶工,绝不让大人失望。”
刘木匠也跟着说:“曲辕的加工俺们已经摸索出了门道,铁力木的处理也越来越熟练,保证每一根曲辕都弧度精准,结实耐用。”
其他工匠也纷纷表态,议事厅里的气氛顿时变得热烈起来。
李杰满意地点点头:“好,有大家这句话,我就放心了。但光有决心还不够,咱们得把工作细化到每一天。” 他拿出早已准备好的进度表,上面详细列出了每天需要完成的任务:“第一天到第十天,集中采购原材料,铁力木、高锰钢、铁箍等,必须严格按照标准挑选,不合格的一律退回。第十一天到第三十天,制作曲辕和犁架,王师傅和刘师傅各带一队人,分头负责,每天至少完成五套。第三十一天到第五十天,安装犁壁、犁尖等部件,进行组装调试……”
他一项项地布置着任务,条理清晰,分工明确。工匠们都认真地听着,不时点头记下,遇到不清楚的地方就当场提出,李杰一一耐心解答。
会议结束后,工匠们立刻行动起来。王铁匠带着几个徒弟直奔铁匠铺,检查熔炉的状况,准备明天一早就开始锻造犁尖和铁箍;刘木匠则去仓库清点铁力木的数量,看看是否足够,不够的赶紧让人去采购。
李杰看着大家忙碌的身影,心里稍稍安定了一些。但他知道,这只是开始,接下来的三个月,还有无数的困难在等着他们。
果然,没过几天,问题就出现了。王铁匠派人来报,说高锰钢的锻造遇到了难题,按照之前的配方,锻造出来的钢硬度是够了,但韧性不足,很容易断裂,不符合犁尖的要求。
李杰立刻赶到铁匠铺,只见地上堆着十几个断裂的犁尖,王铁匠正蹲在地上,愁眉苦脸地看着这些废品。“大人,您看这……” 王铁匠见到李杰,脸上露出愧疚的神情,“俺们试了好几次,调整了火候和锻造的力度,可还是不行。”
李杰拿起一个断裂的犁尖,仔细观察着断口,又用手掂了掂重量。他想起在农科院学到的金属材料知识,高锰钢的韧性确实是个难题,需要加入适量的其他金属元素来改善。“王师傅,你试着在钢里加入一些铬和镍,比例大概是……” 李杰报出一个具体的比例,“再加温锻造的时候,注意控制温度,不能太高也不能太低,保持在一千两百度左右试试。”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