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铁匠半信半疑,但还是按照李杰说的去做了。三天后,他拿着一个新锻造出来的犁尖兴冲冲地来找李杰:“大人,成了!您看,这犁尖又硬又有韧性,用锤子砸都砸不断!” 他说着,拿起锤子就往犁尖上砸,“哐当” 一声,犁尖只是微微变形,并没有断裂。
李杰笑着点点头:“太好了,王师傅,这下犁尖的问题就解决了。”
解决了犁尖的问题,刘木匠那边又出了状况。铁力木虽然坚硬,但在加工成曲辕的时候,很容易出现裂纹,尤其是在弯曲度最大的地方。刘木匠尝试了多种方法,用温水浸泡、用火烘烤,都效果不佳,报废了不少材料。
李杰来到木工车间,看到地上扔着几根有裂纹的曲辕,刘木匠正拿着一根曲辕,唉声叹气。“刘师傅,别着急,咱们再想想办法。” 李杰安慰道,“铁力木虽然坚硬,但也有它的特性,咱们得顺着它的性子来。”
他仔细观察着铁力木的纹理,又回忆起相关的木材加工知识,说道:“刘师傅,你试试在弯曲度最大的地方,先钻几个小孔,减轻木材的应力,然后再慢慢弯曲,看看会不会好一些。”
刘木匠按照李杰的方法试了试,果然,曲辕出现裂纹的概率大大降低了。他高兴地对李杰说:“大人,您这法子真管用!这下曲辕的加工就顺利多了。”
就这样,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李杰和工匠们一起,遇到问题就解决问题,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曲辕犁的生产进度越来越快,质量也越来越稳定。
一个月后,第一批二十具曲辕犁制作完成了。李杰让人把这些犁运到司农寺的试验田,邀请了几位有经验的老农来试用。
老农们看着这些造型奇特的曲辕犁,都露出怀疑的神情。张老汉也在其中,他走到一具曲辕犁前,用手摸了摸弯曲的犁辕,又看了看圆润的犁壁,疑惑地问:“李大人,这犁真能像您说的那样,一牛一人就能耕十亩地?”
李杰笑着说:“张老汉,您亲自试试就知道了。”
张老汉半信半疑地套上自己家的黄牛,握住犁柄。让他没想到的是,这曲辕犁看着沉甸甸的,拉起来却异常轻松,黄牛不用费太大的劲就能拉动。他试着在地里耕了起来,犁尖轻松地入土,翻起的土块又深又均匀,顺着圆润的犁壁滑到一边,整齐有序。
更让他惊喜的是,在地里转弯的时候,根本不用像以前那样抬犁,轻轻一拉犁柄就能轻松转过来。“好家伙!这犁真是神了!” 张老汉兴奋地喊道,“比俺家那旧犁强太多了,省力不说,还快得多!”
其他老农也纷纷上前试用,一个个都赞不绝口。“这犁好啊,一天耕十亩地真不是吹牛!”“有了这犁,再也不用累死牛了!”“李大人,这犁啥时候能发到俺们村里啊?”
听着老农们的赞叹,李杰的心里像吃了蜜一样甜。他知道,自己的努力没有白费,这些曲辕犁,一定能给农户们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
三个月的时间很快就过去了,一百具曲辕犁如期制作完成,分发到了关中各州县的示范田。李杰让人收集了各示范田的耕作数据:使用曲辕犁的农户,平均每天能耕十亩地,比使用直辕犁提高了三倍多;耕地的深度也增加了两寸,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牛的死亡率更是大幅下降,几乎没有再出现牛累死的情况。
看着这些数据,李杰露出了欣慰的笑容。他整理好这些数据,准备在下次朝会上向李世民汇报。他知道,这只是农具改良的第一步,接下来,他还要继续改进曲辕犁,让它更加完善,然后推广到全国,让更多的农户受益。
夕阳西下,李杰站在司农寺的院子里,望着远处的农田,心里充满了希望。他仿佛看到,在不久的将来,大唐的田野上,到处都能看到曲辕犁在忙碌的身影,农户们脸上都洋溢着丰收的喜悦。而这,就是他农具改良的初心,是他穿越到这个时代,想要实现的梦想。
欲知下文如何,请先关注收藏点赞!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