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6章 李杰的冷静应对

李杰出列,他的动作从容不迫,与刘御史的急切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他从武官队列末尾走出,步伐稳健,每一步都踏在金砖的缝隙上,发出轻微而有节奏的声响。走到殿中央,他对着李世民躬身行礼,动作标准而恭敬,袍角随着动作轻轻摆动:“陛下,臣李杰,有话要说。” 他的声音平静而沉稳,像一潭深水,没有丝毫波澜,与刘御史的歇斯底里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他穿着一身青色官袍,那是八品官员的服色,虽不如其他高官的官袍华丽,没有金线银线的装饰,却十分整洁,领口和袖口都浆洗得笔挺。脸上没有丝毫慌乱,眼神清澈而坚定,像两颗黑曜石,仿佛胸有成竹,早已料到会有今日之事。

“刘御史说臣强推新犁,致使三百六十家犁铺倒闭,” 李杰的目光转向跪在地上的刘御史,眼神平静却带着一种无形的压力,“敢问刘御史,这三百六十家犁铺具体是哪三百六十家?可有店家姓名、铺面地址?是长安城内的,还是关中其他州县的?他们的铺子何时倒闭的?倒闭前每日能卖出多少旧犁?还请刘御史一一告知。” 他一字一句地问道,每个问题都清晰明了,直指要害。

刘御史被李杰问得一愣,他当时只是为了让弹劾看起来更可信,随口胡诌了一个数字,哪里知道具体有哪些犁铺。他张了张嘴,想说话,却发现喉咙像是被堵住了一样,一个字也说不出来。过了好一会儿,他才支吾道:“皆是…… 皆是各地州县呈报上来的,具体…… 具体姓名地址,还需查证。臣也是为了尽快将此事禀明陛下,故而先将大致情况奏报……”

“需查证?” 李杰冷笑一声,那笑声不大,却带着浓浓的嘲讽,“刘御史,你身为御史,执掌监察之职,弹劾官员理应证据确凿,事实清楚,岂能凭一句‘需查证’就信口雌黄?你这是对陛下的不敬,是对朝廷律法的藐视,更是对臣的污蔑!” 他的声音陡然提高,带着一股凛然正气,回荡在大殿之中。

刘御史被李杰说得面红耳赤,像被煮熟的虾子一样,从脸颊一直红到脖子。他张了张嘴,想反驳,却发现李杰的话句句在理,自己根本找不到任何反驳的理由。只能低着头,嘴里喃喃地说:“臣…… 臣并非故意……”

殿内的文武百官见状,纷纷议论起来,声音比刚才小了许多,却更加热烈。

“是啊,弹劾总得有证据吧,哪能随口乱说一个数字就当真了?”

“我看这刘御史怕是收了好处,故意陷害李大人吧。毕竟那贞观犁推广了,不少旧犁商的利益受损,找个御史来告状也不是不可能。”

“嘘,小声点,别乱说,这可是在朝堂上。不过话说回来,李大人说得有理,御史弹劾确实得有实据。”

“依我看,这事儿怕是另有隐情。”

李杰没有理会周围的议论,继续说道:“刘御史说新犁导致流民遍野,可臣却听说,前日宫门前那些所谓的‘流民’,其实是长安城里的地痞流氓,是被张记犁行的掌柜张万贯雇来的,每人每日五十文钱,管两顿饭。其中为首的那个汉子,臣派人查过,根本不是什么失业的铁匠,而是张记犁行的伙计,名叫王二,平日里就游手好闲,好吃懒做。不知刘御史对此作何解释?”

刘御史的脸色瞬间变得惨白,像一张白纸,没有丝毫血色。他没想到李杰连这件事都知道了,还查得这么清楚。他浑身颤抖着,像筛糠一样,嘴唇哆嗦着,说不出话来,只能一个劲地磕头:“陛下…… 臣…… 臣不知……”

这时,李杰又转向户部尚书,说道:“户部尚书说新犁价格比旧犁贵三成,百姓买不起,只能弃耕。臣承认,新犁的价格确实比旧犁贵,这是事实。但臣要说明的是,新犁价格高,是因为其工艺复杂,用料精良,并非漫天要价。而且,新犁的性价比远高于旧犁。”

他顿了顿,条理清晰地解释道:“新犁设计精巧,采用曲辕设计,耕作时更加省力,只需一头牛就能拉动,而旧犁则需要两头牛。如此一来,一牛可抵两牛用,一年下来,省下的草料钱、牛饲料钱就够买半具新犁了。而且新犁耐用,采用了更好的锻造工艺,至少能用十年,旧犁最多用三年就会损坏,需要更换。长远看,新犁其实更划算,百姓花一次钱,能用上十年,还能节省人力物力,何乐而不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