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话通俗易懂,把新犁的优势解释得清清楚楚,连那些原本不懂农事的文官都听明白了。不少官员露出了恍然大悟的神色,纷纷点头表示赞同。
李杰从怀里掏出一叠文书,那文书是用上好的宣纸装订而成的,上面盖着各地县衙的红印。他双手捧着,呈给李德全,由李德全转呈给李世民:“陛下,这是关中各地农户购买新犁的自愿书,上面有五千农户的签名画押,还有他们各自的籍贯、住址。每一份自愿书上都写得清清楚楚,是自愿购买贞观犁,无人强迫。臣可以保证,只要用过新犁的农户,没有一个说不好的。若是陛下不信,可派人去关中各地查证,问问那些农户的看法。”
小主,
李世民接过那些文书,仔细看了起来。只见上面的签名工整清晰,不像刘御史那些哭诉状上的鬼画符。还有不少农户在后面写了 “自愿购买,新犁好用,省力高效” 等字样,字里行间都透着满意。他的脸色渐渐缓和下来,眉头也舒展开了,看向李杰的眼神中充满了赞赏。
“陛下,” 李杰继续说道,语气诚恳而坚定,“臣推广新犁,并非为了个人私利,更不是为了打压旧犁商。臣只是觉得,这新犁能提高大唐的农业生产效率,能让百姓多打粮食,能让国家的粮仓更充实。百姓有了粮食,才能安居乐业;国家有了粮食,才能强盛安稳。臣知道,新事物的推广总会触动一些人的利益,引来非议和阻挠,但臣坚信,只要是对国家和百姓有利的事,就应该坚持做下去,哪怕粉身碎骨,也在所不辞!”
他的声音铿锵有力,充满了信心和决心,像一股暖流,感染了殿内的许多官员。不少原本持观望态度的官员,此刻都露出了赞同的神色,看向李杰的眼神中充满了敬佩。
李世民放下手中的文书,看着李杰,缓缓开口,声音沉稳而有力:“李杰所言有理。新犁是否好用,百姓最有发言权。既然有五千农户自愿购买,还对新犁赞不绝口,说明新犁确实有其过人之处,并非如刘御史所言那般不堪。”
他顿了顿,目光转向刘御史,眼神变得锐利起来:“至于刘御史所言,纯属无稽之谈,查无实据。念其也是为了国事,并非恶意构陷,朕就不追究你的罪责了。但你身为御史,行事如此鲁莽,实难再担此重任。即日起,罚你去整理御史台档案三月,闭门思过,不得再参与朝政议论!”
刘御史闻言,如蒙大赦,连连磕头:“谢陛下开恩!臣知错了,臣一定好好思过!” 他的额头磕在金砖上,发出 “咚咚” 的声响,不一会儿就红肿起来,但他却丝毫不敢停歇,直到李世民摆手示意他退下,才连滚带爬地回到了队列末尾,羞愧得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
李世民的目光又扫过户部尚书和吏部侍郎,两人顿时浑身一僵,低下头不敢与他对视。李世民缓缓说道:“户部尚书,你身为掌管财政的大臣,不深入调查便妄下结论,实在有失偏颇。即日起,你需亲自前往关中各地,实地考察新犁的推广情况和农户的实际收入,半月后向朕呈交详细的奏报。”
“臣遵旨!” 户部尚书连忙躬身领旨,额头上也冒出了冷汗。
“吏部侍郎,” 李世民的声音转向王大人,“你仅凭耳闻便在朝堂上污蔑官员,有失察之过。罚你俸三月,以儆效尤!”
“臣…… 臣遵旨。” 王大人脸色发白,躬身应道。
处理完这几人,李世民的目光重新回到李杰身上,语气缓和了许多:“李杰,你推广新犁有功,朕心甚慰。但此事也暴露出一些问题,推广新犁时,要兼顾各方利益,不可操之过急。对于那些因新犁推广而失业的铁匠,你可有什么安置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