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2章 老农的支持

张三牛是长安城外张村的农户,种了一辈子地,手上的老茧比铜钱还厚,指甲缝里永远嵌着洗不掉的泥。听说要在渭水边比试犁具,他当天下午就揣着两个玉米面窝头跑遍了周边八个村子,把相熟的老农都叫到了村头的老槐树下 —— 那棵槐树有两百年了,枝桠横斜,能罩住半亩地,向来是村里议事的地方。

“都静一静!” 张三牛往碾盘上一站,青布短褂的领口被扯开,露出黝黑的脖颈,手里的旱烟杆敲得石碾子 “咚咚” 响,烟锅里的火星溅出来,落在他的裤腿上,“李大人要跟旧犁商比试,这可不是他一个人的事,是咱们庄稼人的事!”

夕阳把他的影子拉得老长,像根歪歪扭扭的竹竿,投在围观的二十多个老农身上。有个豁牙的刘老汉蹲在地上抽着烟,烟杆是用枣木做的,被口水浸得发黑,他含糊不清地问:“三牛,这有啥干系?咱们安安分分种地就行,谁的犁好用就用谁的。”

“咋没关系?” 张三牛急了,唾沫星子溅得老远,有几滴还落在了旁边王老五的烟袋锅里,“你忘了去年用旧犁耕那二亩坡地?牛累得掉了三斤肉,拉回来时腿都打晃;你自己呢?腰闪了三天,贴了五副膏药才好利索!新犁能省多少力气?咱们试过的都知道!” 他扯开衣襟,露出肋骨上分明的勒痕,红紫色的印记像条蚯蚓,“这就是用新犁时牛绳勒的,要是用旧犁,我这腰早就断了,现在还能站在这儿跟你们说话?”

人群里顿时炸开了锅,七嘴八舌的议论声惊飞了槐树上的麻雀。

“可不是嘛,我家那小子用新犁,一天能比以前多耕半亩地,回来还能帮他媳妇铡草。”

“新犁碎土细,下种的时候都省劲,去年用新犁种的麦子,比旧犁的密了三成。”

“就是太贵了,五贯钱一具,够买半年口粮了。俺家那口子说,还不如雇人耕呢。”

听到这话,张三牛从怀里掏出个蓝布包,层层打开,里面是几枚磨损的铜钱 —— 有开元通宝,还有几枚隋五铢,边缘都被磨平了,以及一张皱巴巴的购犁凭证,上面盖着改良坊的红印。“贵是贵,但值!我算过账,用新犁一天能省两捆草料,一年就是七百捆,够买半具犁了;再加上省的人工,两年就回本。再说了,李大人说了,只要咱们庄稼人都说好,朝廷说不定能给些补贴 —— 到时候说不定三贯钱就能买一具!”

他顿了顿,烟锅在碾盘上磕出火星,眼神变得锐利起来:“可要是比试输了,新犁推广不了,咱们还得用那些破烂旧犁,一辈子跟土地较劲!你们想啊,等咱们儿子、孙子长大了,还得像咱们这样,弯腰弓背地跟牛一起使劲,那得多憋屈!所以这比试,咱们必须帮李大人赢!”

“咋帮?” 众人异口同声地问,烟袋锅的火星在暮色里连成一片。

“咱们连夜平整土地,把那十亩比试田整得服服帖帖!” 张三牛往地上啐了口唾沫,在尘土里砸出个小坑,“还要挑块多石的硬地,就选村东头那片‘石头窝’—— 那地最能看出新犁的好处!旧犁翻不动石头,碰着就卡壳,去年王老六的犁尖就是在那儿崩断的;新犁的犁铧尖,能把石头挑出来,我亲眼见过李大人演示!”

这话一出,老农大都是眼睛一亮。那片 “石头窝” 是出了名的难耕,地里藏着不少拳头大的鹅卵石,每年春耕都得先雇人捡石头,光是工钱就够买两具旧犁了。要是新犁真能解决这问题,那可真是帮了大忙。

“我去牵牛!俺家的老黄牛最能拉碾子!”

“我家有铁锨,还是前年从军队退下来的,锋利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