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5章 云路巡乡察痛点,尘间问计记愁肠

二、中部组:丘陵村的“增收难念经”

柳若雪三人的“巡乡云路”落在豫西红石村的山头上时,正赶上村民们在地里收玉米。漫山遍野的玉米杆随风摇晃,村民们背着背篓,在地里弯腰掰玉米,汗水浸湿了衣衫。村支书王大山看到三人,放下手里的活迎了上来:“你们是来调研的吧?快到村里歇会儿,这地里的活,年轻人都不愿干,全靠我们这些老人撑着。”

跟着王大山往村里走,沿途的山坡上种满了玉米、红薯,偶尔有几片苹果园,却显得有些荒芜。“我们村都是丘陵地,没法机械化耕种,种玉米、红薯全靠人力,年轻人嫌累,都出去打工了。”王大山叹了口气,“之前有人想种苹果树,村里组织大家种了一百多亩,可没技术,苹果长得又小又酸,卖不出去,最后只能砍了当柴烧,现在没人敢尝试新作物了。”

走进村民张翠花家,她正坐在院子里剥玉米,她的儿子张强去年从广州的电子厂回来,想在村里创业,却屡屡碰壁。“我儿子回来后,先是想养羊,买了二十只小羊羔,结果没几天就病死了一半,后来又想搞大棚蔬菜,建棚花了三万多,可不懂技术,蔬菜长了虫子,全毁了,现在他天天在家唉声叹气,说还不如回城里打工。”张翠花一边剥玉米,一边抹眼泪,“我们村就这条件,没技术,没销路,年轻人想创业太难了。”

张强从屋里走出来,脸上满是疲惫:“我也不想放弃,可实在没办法,养羊的时候,没人告诉我们要打什么疫苗;种蔬菜的时候,不知道什么时候施肥、打药,只能自己摸索,最后全赔了。村里也没人能帮我们,村支书不懂这些,县里的专家一年也来不了一次,我们就像无头苍蝇一样乱撞。”

离开红石村,三人又赶往皖中的茶岭村。这是个以种茶为主的村子,村里的茶园连绵起伏,可茶叶的收益却不高。在村民陈建军家的茶园里,他正带着妻子采摘茶叶,他的女儿陈婷婷大学毕业后,在城里的茶叶公司工作,却不愿回村里种茶。“我女儿说,村里的茶叶都是手工采摘,手工炒制,产量低,价格也上不去,城里的茶叶公司都用机器加工,成本低,产量高,我们根本竞争不过。”陈建军一边采摘茶叶,一边说,“我们也想改进技术,可买机器要花十几万,我们根本拿不出那么多钱;想找茶叶公司合作,人家嫌我们的茶叶产量低,质量不稳定,不愿意和我们合作。”

陈婷婷放假回家,听到三人的谈话,忍不住插了句嘴:“不是我不想回村里,是回村里看不到希望。种茶辛苦,收益又低,我在城里的茶叶公司一个月能赚六千多,回村里种茶,一年可能都赚不到这么多。而且村里的年轻人太少了,大家都出去了,我回来连个说话的人都没有。”

晚上,三人住在茶岭村的村支书家,沈清薇翻着白天的调研笔记:“红石村——依赖传统作物,创业缺技术、缺资金;茶岭村——单一经济作物,收益低,缺技术改进、缺合作渠道;年轻人留乡需求:技术指导、资金支持、稳定销路、同龄社交。”柳若雪望着窗外的茶园,轻声说:“中部乡村的问题,比东部更复杂,自然条件差,产业单一,年轻人创业缺技术、缺资金、缺销路,想留乡增收,难上加难。”

三、西部组:高原山区的“创业拦路虎”

吴莲三人的“巡乡云路”穿过黄土高原的沟壑,落在陇东的黄土村时,村里的土坯房错落有致地分布在山坡上,村口的老槐树下,几位老人正坐在石墩上晒太阳。村支书马占山看到三人,赶紧迎了上来:“你们又来了!上次你们帮我们建了卫生室,这次来是有什么新计划吗?”

“我们这次来,是想了解一下村里年轻人留乡和创业的情况。”吴莲笑着说。马占山叹了口气:“别提了,我们村的年轻人,要么出去打工了,要么回来后又走了,留下的没几个。去年有五个年轻人回来创业,现在就剩一个了,还在苦苦支撑。”

跟着马占山走进村里,沿途的土地大多是梯田,种着小麦和玉米,可产量不高。“我们村自然条件差,土地贫瘠,缺水,种庄稼全靠天吃饭,年轻人觉得没奔头,都出去了。”马占山指着远处的山坡,“去年回来的五个年轻人,有三个想种苹果,结果因为缺水,苹果树都枯死了;有一个想养牛,因为没销路,牛卖不出去,最后只能低价处理了;现在就剩李建国,还在种大棚蔬菜,可也不容易。”

小主,

走进李建国的大棚,他正忙着给蔬菜浇水,大棚里的蔬菜长得绿油油的,可他的脸上却没什么笑容。“我这大棚是去年建的,多亏了上次你们帮我们协调的资金,可还是有很多困难。我们村缺水,浇水要靠拉水,成本很高;蔬菜熟了,要拉到县城去卖,山路难走,运费贵,有时候蔬菜在路上就坏了;而且我们的蔬菜没品牌,只能卖低价,除去成本,赚不了多少钱。”李建国一边浇水,一边说,“我也想过放弃,可我要是走了,村里就更没人了,我想再坚持坚持,看看能不能找到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