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9章 帝国的双引擎

长安的冬天,寒风凛冽。

但格物院的冶金研究所内,却是一片热火朝天的景象。巨大的平炉如同贪婪的巨兽,吞吐着熊熊的烈火,将一炉又一炉的铁水炼化成优质的钢材,为远在上海的造船厂提供着源源不断的“血液”。

马钧,这位新晋的“格物侯”,此刻却没有待在他荣耀的封地,而是穿着一身被油污和汗水浸透的工装,正和一群年轻的工匠围着一台奇怪的机器争论不休。

这台机器,是李信继“平炉炼钢”之后,亲自下达的最高优先级项目。

它的代号,叫做“内燃机”。

“不行!还是不行!”一个年轻工匠满头大汗地摇着一个曲柄,那台由铸铁和黄铜构成的机器发出一阵剧烈的抖动和“砰砰”的异响,喷出几股黑烟后,便彻底没了动静。“马师傅,这已经是我们第三次尝试点火了,活塞的行程和气门的正时都对,但就是无法连续工作!”

马钧紧锁着眉头,没有说话。他绕着这台结构复杂的机器走了一圈,用沾满油污的手指,轻轻抚摸着冰冷的汽缸。这台机器的原理,是皇帝陛下亲口讲述的——在一个密闭的汽缸内,点燃雾化的燃料,利用爆炸产生的巨大推力,驱动活塞往复运动,从而输出动力。

这个想法,简直是天方夜谭!

它完全颠覆了依靠外部锅炉燃烧产生蒸汽的传统思路。但正是这种颠覆性的构想,让马钧看到了一个全新的世界。如果成功,未来的机器将不再需要笨重的锅炉和成吨的煤炭,它们可以变得更小、更轻、更有力!

“问题出在燃料和点火上。”马钧终于开口,声音沙哑却异常坚定,“我们用的还是煤油,雾化效果太差,燃烧不充分。还有这个点火装置,靠人力摇动磁电机产生火花,太不稳定了。”

他从怀里掏出一个皱巴巴的本子,上面画满了各种奇形怪状的草图和密密麻麻的演算公式。这是李信给他的“天书”,里面记载着关于内燃机、化油器、火花塞等一系列他闻所未闻的概念。

“陛下说过,有一种更易挥发、更易点燃的液体,叫做‘汽油’,是从一种叫‘石油’的黑色液体中提炼出来的。我们的勘探队,已经在西北的玉门地区,发现了这种黑色的油苗。”马钧指着图纸上的一个部分,“我们必须建立一个‘炼油厂’,把‘汽油’提炼出来!”

“还有点火,”他继续说道,“陛下提到一种叫‘蓄电池’的东西,可以储存电能,提供稳定持续的电火花。王希总院正那边,已经组织人手在研究了。”

周围的工匠们听得如痴如醉,这些超越时代的概念,为他们打开了一扇通往未来的大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