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1章 御前再议

嬴政指尖在案几上叩出轻响,忽然看向赢欣:“你昨日说,内治要兴利。这‘利’字,该从何说起?”

赢欣眼中亮起光,从袖中取出一卷竹简,展开道:“父皇,儿臣在定远时,曾试推数物,皆能惠及民生,兼增国库。

其一,暖炕与火炉。北地苦寒,冬日冻毙者十中二三,若推广暖炕,用砖石垒砌,燃柴取暖,可保百姓过冬无虞;火炉则可置于屋中,既能取暖,又能烘烤粮食,防其霉变。”

蒙恬抚掌道:“此法甚好!北境军卒冬日戍边,常冻裂手足,若有火炉暖炕,军心必稳!”

“其二,曲辕犁。”赢欣继续道,“旧犁需二牛三人,费力低效。曲辕犁只需一牛一人,深耕浅种皆可,亩产可增三成。儿臣已让定远工坊造出百具,若能批量打造,分发郡县,不出三年,关中粮产可翻一番。”

冯去疾连忙问道:“打造曲辕犁需多少铁料?如今西域要用铁铸兵器,关内铁料恐难支撑。”

“可先用木模试造,关键部件用铁,其余用硬木。”赢欣道,“定远工坊有巧匠能锻打薄铁,既省料又耐用。儿臣已将图谱带来,可交与少府监,令其仿制。”

嬴政接过图谱,指尖划过曲辕犁的精巧构造,颔首道:“准。其三呢?”

“养殖业与精盐。”赢欣道,“关中多平原,可鼓励百姓圈养牛、羊、猪、鸡、鸭、鹅、兔,官府提供良种,秋后按头数征税,既增肉食,又多得皮革;精盐则是民生必需,如今民间所食多是粗盐,含苦味,易致病。可在河东设精盐工坊,用草木灰提纯法造精盐,官卖统价,既利百姓,又为国库增利。”

李斯眼睛一亮:“精盐若能普及,单是税利便不可小觑。只是如何定价?太高则百姓负担不起,太低则国库无收。”

“以成本加三成利即可。”赢欣道,“官府统购池盐,集中提纯,再由各地市令分销,严禁私盐。如此百姓得实惠,国库有进项,两全其美。”

嬴政忽然笑了:“你说的这些,都与民生相关。可阿房宫要修,朕的骊山陵要建,秦军甲胄要换铁制,这些都需海量钱财。光靠精盐与农耕,怕是不够。”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故需兴商。”赢欣语气铿锵,“儿臣以为,当规范商税,明码课税,杜绝官吏盘剥;再简化通关文牒,让商旅往来无阻。民间艺人说书唱曲、织锦作画者,皆可登记入册,技艺出众者由乐府授爵,既丰富市井,又能吸引商旅消费。”

“商人逐利,若放纵其发展,恐与农争利。”冯去疾忧心道,“商多农少,国之根基不稳。”

“非也。”赢欣摇头,“农为衣食之源,商为流通之脉。若农夫种出的粟米、织出的布帛能通过商人卖到四方,价钱更高,农夫自会更勤力。官府只需定好商税,禁囤积居奇,便不会伤农。

儿臣在定远试过,允许商人自由贸易后,工坊铁器、农户粮食皆能快速周转,商税反增了五成。”

嬴政听得入神,忽然问道:“你说的这些法子,谁能替你推行?西征你要亲往,关内之事,总不能全凭朝臣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