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1章 河西故土,将星初现

历史奇人传 山羊02 2247 字 15天前

第一章 河西故土,将星初现

北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河西之地刚经历了一场严冬的洗礼,汾州西河(今山西汾阳)的乡野仍覆着一层薄雪。狄家村东头那间茅草覆顶的土坯房里,一声婴孩的啼哭划破了黎明。这个在寒风中降生的男婴,被父亲狄望取名为“青”——取“青出于蓝”之意,寄托着这个贫寒农家对下一代最朴素的期盼。

狄青的出生并未在乡间引起多少波澜。狄家虽与唐代名相狄仁杰有着血脉牵连,但至狄青祖父狄宏一代,家道早已中落,沦为依附地主生存的佃户。狄宏年轻时曾是乡里有名的猎户,据传景德年间,有猛虎袭村,伤数人性命,乡民惶恐不敢夜出。狄宏独携祖传硬弓,埋伏三日,终在月夜一箭射穿虎目,为民除害。此事在乡间传为美谈,狄宏也因此被推为乡兵教头,教导青年射艺。

然而勇武并未能改变狄家的境遇。狄宏晚年伤病缠身,无法再从事重体力劳作,家中光景一日不如一日。狄青的父亲狄望继承了父亲的勇力,却未能继承其射艺天赋,只是个老实本分的庄稼人,租种着本地张姓地主三十亩薄田,年景好时勉强糊口,遇上天灾则难免饥馑。

狄青五岁那年,汾州大旱,田地产出不足往年的三成。张家地主依旧逼租,狄望无力缴纳,被打得遍体鳞伤。年幼的狄青躲在母亲身后,眼睁睁看着家中所剩无几的粮食被尽数夺走,父亲蜷缩在炕上呻吟。那是他第一次体会到贫穷带来的屈辱与无力。

“娘,为什么我们家这么穷?”夜里,狄青蜷在母亲怀中,小声问道。

母亲轻轻抚摸着他的头,没有回答。但第二天,她却从陪嫁的木匣中取出一枚已经发黑的铜钱,用红线串了,挂在狄青颈上。

“青儿,这是你高祖追随狄公仁杰征战时留下的压胜钱。狄公当年位极人臣,却始终心系百姓。你身上流着狄氏的血,不论贫富,都不可失了志气。”

狄青似懂非懂地点点头,将那枚铜钱紧紧攥在手心。

狄家村口有棵老槐树,据说是狄仁杰年少时亲手所植,如今已需三人合抱。每到夏日,里正狄诚便会召集村中孩童,在树下讲述先贤故事。狄青最爱听的是狄仁杰断案如神、辅国安邦的传奇。

“狄公年轻时在太原府为法曹,明察秋毫,一月内连破七桩悬案,被百姓称为‘神探’。”狄诚须发皆白,声音却洪亮,“后来官至宰相,武则天陛下曾赞他‘北斗之南,一人而已’。意思是普天之下,无人能及。”

小狄青坐在最前面,眼睛一眨不眨。当听到狄仁杰不畏权贵、力谏女皇还政于李唐皇室时,他不禁攥紧了拳头。

“里正爷爷,狄公那么大的官,为什么我们却这么穷?”一个孩子天真地问道。

狄诚叹了口气:“狄公为官清廉,去世后家无余财。其后人因‘黄巢之乱’南迁,我们这一支留在北地,历经战乱,才渐渐没落。但你们要记住,人的价值不在金银,而在品格与作为。”

这番话在狄青心中种下了种子。回家后,他捡来木炭,在自家土墙上画起了听来的行军阵图——狄仁杰征讨突厥时的“长蛇阵”,蜿蜒曲折,首尾相顾。

“青儿,你画的是什么?”邻居家的牛娃好奇地问。

“这是兵阵!”狄青兴致勃勃地解释,“你看,这里是前锋,这里是后备,敌人从这里攻,我们就从这里包抄...”

牛娃听得云里雾里,摇摇头跑了。狄青却不气馁,每日都在墙上画不同的阵型,用石子代表士兵,演练攻防。

一日,乡塾先生周文举访友归来,路过狄家破败的土墙,不经意间瞥见墙上的图画,顿时驻足。只见墙上不仅有阵型图,还标注了简单的攻守符号,虽稚嫩,却暗合兵法要义。

“这是何人所画?”周文举惊讶地问正在院内劈柴的狄望。

狄望抬头,见是乡塾先生,连忙行礼:“犬子胡闹之作,污了先生慧眼。”

这时,狄青抱着柴火从后院走出,见父亲与一儒雅长者站在自己涂画的墙前,不由紧张地站住。

周文举打量这个衣衫褴褛却目光炯炯的孩子,柔声问道:“这些阵图,是你画的?”

狄青点点头,小声回答:“是听里正爷爷讲的故事里学的。”

“可知这些阵法如何使用?”

狄青眼睛一亮,捡起几块石子,在土地上摆弄起来:“这是雁行阵,适合包抄;这是鱼鳞阵,利于攻坚...里正爷爷说,狄公征突厥时,曾用变阵大破敌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