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6年(正德元年)宦官刘瑾专权,南京科道官戴铣、薄彦徽等因上书谏言被逮下狱。王阳明不顾自身安危,毅然上疏《乞宥言官去权奸以章圣德疏》,抗疏救援。
1507年(正德二年)36岁触怒刘瑾,被廷杖四十,贬为贵州龙场驿驿丞。赴谪途中,遭刘瑾派锦衣卫追杀,佯装投江自尽,才得以侥幸逃脱。
1508年(正德三年)春,抵达贵州龙场(今贵阳市修文县)。身处万山丛棘、蛊毒瘴疠之中,生活极度困苦。他于石棺中端坐澄默,日夜思索。
一夜,忽大悟“格物致知”之旨,认识到:“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 这就是中国思想史上石破天惊的 “龙场悟道” 。其核心思想“心即理”得以确立。
悟道后,受贵州提学副使席书之邀,主讲贵阳文明书院,始论“知行合一”。
1510年(正德五年)刘瑾伏诛。王阳明升任江西庐陵(今吉安)知县。在任七个月,施政以教化为主,卓有成效。年底,入京觐见。
第三部分:事上磨练与学说成熟(1511-1519)
1511-1515年(正德六至十年)历任吏部验封清吏司主事、文选清吏司员外郎、考功清吏司郎中等京官。期间在北京、南京等地广收门徒,讲学不辍,与湛若水等学者交游,声名日隆。
1516年(正德十一年)经兵部尚书王琼举荐,升为都察院左佥都御史,巡抚南(安)、赣(州)、汀(州)、漳(州)等地,负责平定当地肆虐多年的民变。
1517-1518年(正德十二至十三年) 在赣州,推行“十家牌法”,整顿军政。运用灵活战术,先后平定福建漳州、江西横水、桶冈及广东浰头等地的多处匪患,展现出卓越的军事才能。
在征战与治理中,他提出“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的着名论断,将军事行动视为教化人心的延伸。
战事平息后,兴办社学,刊刻《大学古本》、《朱子晚年定论》等,教化百姓。其思想核心 “致良知” 的学说于此时期正式形成并宣讲。
第四部分:平定叛乱与晚年证道(1519-1529)
1519年(正德十四年)六月,宁王朱宸濠在南昌发动叛乱。王阳明时任汀赣巡抚,手中无兵,却当机立断,迅速召集义兵,运用心理战和精妙战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