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话音刚落,目光转向户部侍郎杨思义,扬声道:“杨爱卿,这次互市,重中之重是收羊毛,你给咱说说,户部打算怎么弄?”
杨思义出列躬身,声音清亮:“回陛下,臣已与工部、内织染局合计过。鞑靼各部的羊毛,以翁牛特部的最厚实,尤其冬毛,纤维长、韧性好,最适合纺线织布。臣计划分三档定价:一等冬毛,每斤换上等棉布一尺;二等春秋毛,每斤换中等棉布七寸;三等夏毛或杂毛,每斤换粗布五寸。另外,若能成批送来经过初步梳理的净毛,再加一成补贴。”
“梳理净毛给补贴?”朱元璋眉梢一挑,“这主意不错,省得咱们这边费工。可要是他们掺沙子、混杂草怎么办?”
杨思义早有准备:“臣已让内织染局的老手艺人去辽东,教周兴将军麾下士兵辨识羊毛成色。交易时当场过秤,分层抽样检查,发现掺假的,不仅扣减折价,还要记录在案,下次交易加倍严查。连续三次掺假的,直接取消其交易资格。”
“够狠!”朱元璋咧嘴一笑,“就得这么办!咱大明不占小便宜,但也绝不能让人糊弄。还有,收来的羊毛,打算怎么用?”
“回陛下,”工部尚书麦至德出列接话,“臣已在应天府东设了三个毛纺作坊,招募了两百名擅长纺线的匠人,都是从江浙一带迁来的老手艺人。收来的一等毛,用来织军帐里的衬里,防风保暖;二等毛混纺棉花,织成厚实的布匹,给边军做冬衣;三等毛打碎了做毡子,铺在营房里防潮。这样一来,既能减少对棉布的依赖,又能让边军冬衣更耐用。”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军帐衬里、冬衣、毡子……”朱元璋掰着手指头算,“都是实打实的用处。薛爱卿,作坊里的织机够不够?要不要添些新的?”
麦至德闻言,眼中闪过一丝亮色,躬身回道:“陛下有所不知,淮王殿下此前提出的新式织布机,如今已量产投入工坊了,前些日子收的那些羊毛,有了这机子,很快就能织成厚实的毛毡,给边军做冬衣再合适不过。”
“淮王有心了。”朱元璋点头,语气稍缓,“既已量产,就调拨一批给军器监,让他们加快赶制冬衣,别让将士们挨冻。”
“臣这就去办!”麦至德领命,又补充道,“这织布机不仅能织羊毛,处理起棉花来也更利落,往后百姓的棉衣也能做得更扎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