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3章 织影寻踪

绝不能妄下结论!沈炼将此重任托付于她,每一个判断都必须有坚实的依据。

她轻轻放下工具,蹙眉沉思片刻。随即,她走到净室一角的书案前,铺开一张素笺,提笔蘸墨,开始写信。收信人,是居住在城南织工聚居区的一位远房表叔,一位绸缎庄老掌柜,人脉广阔,且绝对可靠。

信中,她并未提及纤维和案件,只以请教织物鉴赏为名,询问京城织造行当里,是否有哪位已退隐的、尤其精通各地特色棉布、眼力堪称“活字典”的老匠人,并强调需为人低调、口风极严。

信由吴妈的儿子,一个机灵可靠的半大少年,冒雪送往南城。

傍晚时分,回信送达。表叔在回信中提到了一个名字:余四海,余老。原内织染局的顶尖匠头,尤擅辨识织物产地、工艺,因性情过于耿直,得罪了上官,晚年被排挤,生活清贫,现独居在南城豆腐巷一处破旧小院。表叔评价:“此老技艺已入化境,双眼如炬,世间织物,过眼不忘。然脾气古怪,不慕权贵,等闲人请不动。”

就是他了!苏芷晴眼中闪过一丝决断。技艺高超、生活清贫、性情耿直——这正符合她所需的条件。技艺保证鉴定准确,清贫意味着可用钱财或提供生活保障来打动,耿直则意味着一旦答应,便会守口如瓶。

但如何接触?绝不能直接上门,以免引人注意。

苏芷晴再次提笔,这次是写给余老的一封短函,言辞极其谦恭,自称是仰慕其学识的后学晚辈,偶得一块奇布,百思不得其解,恳请前辈指点迷津。并附上一张足够寻常人家数月用度的银票,作为“润笔之资”。她约定,次日深夜子时,在南城“瑞福祥”旧绸缎庄的后院厢房见面。“瑞福祥”是表叔家的产业,早已歇业,地点僻静,安全可控。

一切安排妥当,苏芷晴将纤维样本重新妥善收好,心中并无轻松之感,反而更加凝重。她知道,真正的考验,还在后面。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次日深夜,子时。

雪已停,夜黑如墨,寒风刺骨。南城豆腐巷深处,“瑞福祥”绸缎庄那扇斑驳的木门悄无声息地开启一道缝隙。苏芷晴披着一件毫不起眼的深灰色斗篷,兜帽遮住了大半面容,在表叔心腹的引导下,闪身进入。院内杂草丛生,一片破败,唯有角落一间厢房,窗纸上透出微弱摇曳的灯火。

厢房内,陈设简陋,只有一桌两椅,一盏油灯。一位须发皆白、身形佝偻、穿着打补丁的旧棉袍的老者,早已端坐在桌旁。他面容清癯,皱纹如同刀刻,但一双眼睛却并未因年迈而浑浊,反而在昏黄的灯光下,闪烁着异常锐利和清醒的光芒。正是余四海余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