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7章 属镂断魂(公元前595年 夏)

上文中那场姑苏夜雨,并未洗去笼罩在越国上空的阴霾,反而如同为一场即将到来的悲剧奏响了哀伤的序曲。猜忌的毒藤在王权的默许下疯狂蔓延,终于缠绕上那根曾支撑越国半壁江山的栋梁。

丁固和司马石买罗织的“证据”逐渐“充实”起来。除了那些语焉不详、充满暗示的吴地旧臣密信,又陆续有“证人”出面,指证文种门下食客曾“妄议朝政”,抱怨大王对功臣苛待,甚至有人“隐约听闻”文种对范蠡悄然离去表示过“惋惜”,言及“若少伯在,或能劝谏大王”等语。

这些碎片化的“罪证”,在勾践心中拼凑出一幅清晰的画面:文种不仅结党营私,收买吴地人心,更对其统治心怀怨望,甚至可能与逃亡在外的范蠡暗通款曲,其心可诛!

这一日朝会,气氛格外肃杀。勾践高踞王座,面色阴沉如水。他没有像往常一样让群臣奏事,而是直接让丁固出列,陈述“查获”的诸多“罪证”。

丁固声音洪亮,一条条“罪状”罗列出来,虽无直接谋逆实据,但那股“功高震主”、“结党营私”、“心怀怨望”的意味,却弥漫在整个大殿。群臣噤若寒蝉,无人敢出声。一些曾受文种提拔或与其交好的官员,更是面色惨白,低头不敢视。

文种站在百官之首,听着那些莫须有的指控,身形微微晃动,仿佛瞬间苍老了十岁。他抬起头,望向王座上的勾践,眼中充满了悲愤、难以置信,还有一丝彻底绝望的明悟。他知道,任何辩白在此刻都是徒劳的。君王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待丁固陈述完毕,勾践冰冷的目光落在文种身上,缓缓开口,声音不大,却字字如刀:“文相国,丁将军所言,你可有辩解?”

文种深吸一口气,努力挺直脊梁,用尽最后的力气说道:“臣,自追随大王于会稽山颠,至今二十余载,呕心沥血,未尝有一日敢忘国事。所为者,无非助大王雪耻灭吴,成就霸业。臣之心,可昭日月!今日之罪,臣……无从辩起,唯大王明察!” 说到最后,声音已带哽咽。

勾践眼中闪过一丝极快的波动,或许是残留的一丝旧情,或许只是对即将失去一把利刃的本能惋惜,但旋即被更深的冷酷淹没。他需要彻底铲除这个可能威胁王权的隐患,也需要借此震慑所有臣子。

“既无从辩起,便是认了。”勾践的声音没有丝毫温度,“寡人念你旧日微功,不忍刀斧加身。赐你属镂之剑,自决吧。”

“属镂之剑!” 殿中响起一片压抑的惊呼。这把曾赐死吴国忠臣伍子胥的王者之剑,如今,竟要染上越国最大功臣的鲜血!历史的讽刺与轮回,在这一刻显得如此残酷。

内侍捧着一个长长的锦盒,走到文种面前,打开,里面正是那把寒光闪闪、象征着君王绝对权力和臣子终极悲剧的属镂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