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风送爽,却吹不散江东大地弥漫的硝烟与血腥。楚越两国倾尽国运的决战,并未如预期般在战场上彻底爆发,反而以一种出人意料的方式,暂时画上了休止符。而在遥远的海外,范蠡的探索,也迎来了第一缕突破的曙光。
楚国江东,大陵原野。
楚庄王熊侣亲率的八万楚军主力,与越王勾践集结的六万越军精锐,在此形成了对峙之势。双方营垒连绵数十里,旌旗相望,鼓角相闻,大战一触即发。
楚军兵力占优,士气高昂,且是保卫家园,兼具复仇之心,可谓哀兵必胜。楚庄王更是信心满满,欲图一举歼灭越军主力。
然而,就在决战前夕,一连串不利的消息和现实的考量,迫使两位雄主不得不重新审视局势。
首先是越军方面。尽管勾践严令催逼,但漫长的补给线在楚国游击部队的持续骚扰下,变得异常脆弱。粮草转运困难,军心因长期在外作战和残酷的掠夺而开始浮动。更重要的是,深入楚国腹地,四面皆敌,那种无形的压力与日俱增。丁固、石买等将领虽未明言,但皆认为此时与楚军主力决战,胜算不过五五之间,风险极大。
而楚军方面,同样面临棘手问题。江东本土遭受越军蹂躏,民生凋敝,急需安抚重建,长期维持八万大军在前线,对楚国国力是巨大消耗。北方晋国赵朔虽暂未南下,但其西河新胜,虎视眈眈,如同悬顶之剑,令楚庄王无法全力东顾。更让他忧心的是,江南虽平,但王子侧血腥镇压“黥面”部引发的恐慌与怨恨并未消散,零星的反抗时有发生,后方并不稳固。
就在这微妙的时刻,一位意想不到的说客出现了——来自齐国,受田文子暗中派遣的使者。田文子敏锐地察觉到,楚越两败俱伤并非齐国乐见,一个被严重削弱的楚国,将无法有效牵制晋国。他派出的使者,穿梭于楚越两大营垒之间,陈说利害:
“于楚而言,晋乃心腹大患,越仅疥癣之疾。若与越拼得两败俱伤,则晋必趁虚而入,霸业危矣。”
“于越而言,侥幸得昭关,已属大幸。若孤注一掷,万一有失,则数年积累,毁于一旦,恐有灭国之祸。”
“不若暂且休兵,楚承认越据有昭关及江东部分城邑,越则承诺不再西进,并释放部分掳掠人口。如此,楚可安心北顾,越可消化所得,岂不两便?”
这番说辞,精准地击中了楚庄王和勾践内心最深的顾虑。经过数日的紧张谈判与相互试探,两位雄主虽心有不甘,但都意识到,继续僵持甚至决战,对各自的风险都太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