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延昭(林枫)的心更是沉到了谷底。耶律休哥南侵!这正是历史上雍熙北伐前,辽国频繁施加军事压力,促使宋太宗最终下定决心北伐的关键诱因之一!历史的车轮,正在以一种无可阻挡的姿态,朝着那既定的悲剧轨道滚滚前行!

他不能再等了!必须做点什么,哪怕声音再微弱,也必须尝试去影响那看似不可动摇的决策!

他把自己关在书房里,点灯熬油,彻夜未眠。他没有写那些空洞的反对言论,而是将自己关在书房三日,凭借融合的记忆、父亲的教导、市井的见闻以及超越时代的宏观视角,呕心沥血,写下了一份极为详尽的《北伐利弊及当前备战疏》。

这份奏疏,他没有直接反对用兵,而是以“欲北伐,必先强己;欲克敌,必先谋胜”为核心,系统地阐述了当前形势下,仓促开战与充分准备后的利弊对比。

他首先分析了辽国的优势(骑兵、地形熟悉、耶律休哥等名将)和劣势(内部并非铁板一块,粮草补给线长),以及大宋的优势(国力、财力、步兵、城池)和劣势(骑兵薄弱、将领协同不足、后勤压力巨大)。

接着,他尖锐地指出了当前大宋军队存在的诸多问题:

· 训练不足:除边军外,内地禁军多年未经战阵,训练废弛,需立即开展针对性强化训练。

· 情报缺失:对辽国内部政局、兵力调动、山川地理了解不够深入,斥候系统亟需整顿加强。

· 后勤隐患:河北路粮草储备是否充足?转运路线是否安全?民夫征调是否会引起民怨?

· 器械待改良:军械制造需统一标准,保证质量,并可尝试发展一些克制骑兵的利器(他隐晦地提到了类似拒马、铁蒺藜的升级版,甚至未来火炮的雏形构想)。

· 将帅协同:强调各路军马必须统一指挥,权责分明,避免各自为战,互相掣肘。

然后,他提出了一套看似“迟缓”,实则更为扎实的备战方案:

1. 立即启动全面战备状态,但并非立刻出击,而是利用边境城池消耗辽军锐气。

2. 成立临时的“前线参谋司”,精选通晓边事、熟知地理的文武官员,专门负责情报分析、战术推演和协调各路大军。

3. 大规模整训河北、河东诸路兵马,尤其加强步兵对抗骑兵的阵型演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