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在这振奋之下,是更深沉的忌惮与无力感。
杨延昭太能干了!能干到似乎不需要朝廷,不需要他这个皇帝,就能独力应对北方最强大的敌人。白豹川是如此,这次挫败耶律隆庆更是如此!他调兵遣将,运筹帷幄,甚至敢于主动出击,火烧敌后,逼迫辽国名王狼狈退兵……这已经不是单纯的武将,这分明是手握重兵、智谋深远的权帅!
每一次捷报,都是对杨延昭权威的一次加固,也是对朝廷、对他赵恒权威的一次无形削弱。北疆十万将士,如今只怕知有杨太师,而不知有皇帝了!
王钦若敏锐地捕捉到了皇帝这微妙的心态。在私下觐见时,他不再直接攻击杨延昭,而是换上了一副忧国忧民的腔调:
“陛下,杨太师再立奇功,实乃国家之幸,社稷之福。然……老臣斗胆直言,经此一役,杨太师威震北疆,功高盖世,军中只闻太师令,不闻朝廷旨,此非长久之道啊!汉之韩信,唐之安禄山,其始莫非忠臣良将?陛下,不可不防微杜渐啊!”
这些话,如同毒蛇,精准地噬咬在赵恒内心最敏感、最脆弱的地方。他想起杨延昭那份为张咏辩白、隐隐带着威胁的军报,想起北疆日益独立的后勤和军工作坊,想起那支只听命于杨延昭的“锐士营”和“掠火骑”……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爱卿所言……朕知道了。”赵恒疲惫地挥了挥手,没有表态,但王钦若知道,种子已经播下。
接下来的封赏议定,更是充满了博弈。杨延昭为部下请功,名单详实,功劳确凿。朝廷若依议行赏,则北疆将士更感杨延昭之恩;若驳回或削减,则寒了将士之心,也可能激怒杨延昭。
最终,在一种极其微妙的气氛中,朝廷的封赏旨意下达了。杨延昭本人,已赏无可赏,加封太傅,增食邑,其殊荣已近乎人臣极致。对于西线雁门关守军、东进兵团以及王贵的奇袭部队,封赏也算丰厚,但细究之下,却有意无意地淡化杨延昭个人的决策作用,而强调“将士用命”、“朝廷洪福”、“陛下天威”,并在赏赐财物之余,在官职升迁上显得颇为吝啬和谨慎,尤其对于杨延训、王贵等杨延昭的绝对心腹,并未给予符合其战功的实质性的高阶军职。
同时,圣旨中还特意强调,要求杨延昭“善加抚慰将士,勿使骄矜”,并“将此次战事经过、兵力调动、钱粮耗费,造册详报枢密院及三司核查”。
这封赏赐背后透露出的猜忌与制衡之意,几乎不加掩饰。
定州城内,杨延昭接到圣旨和封赏清单,面色平静如水。他恭敬地谢恩,安排迎接天使,一切礼仪周全,无可挑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