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四章 贺表惊澜

春巡的队伍如同精准的刻刀,沿着北疆的轮廓细细雕琢,将杨延昭的意志与关怀烙印在每一处戍堡、每一片屯田。当巡行结束,定州城的轮廓再次映入眼帘时,杨延昭心中那份关于“贺表”的构想也已酝酿成熟。

他没有耽搁,回到节府后,便闭门谢客,亲自执笔。这不是一份普通的奏章,而是一篇需要字斟句酌、既要达到目的又不能授人以柄的政治文书。他要用这篇文字,在汴梁那潭深水中,再次投下一块能激起涟漪,甚至引动暗流的石头。

数日后,一份以“恭贺圣安并陈边关见闻事”为题的奏章,以六百里加急的速度,驰送往汴梁。这份奏章避开了敏感的军权、人事话题,通篇以忠君爱国、体恤士卒为基调,却于细节处暗藏机锋。

奏章的开篇,是惯例的歌功颂德,感念皇恩,言辞恳切,姿态恭谨。随即,笔锋转入正题,详细描述了此次春巡所见北疆防线的巩固、将士操练的勤勉、屯田事业的蓬勃,以及军工作坊“仰赖陛下支持、朝廷调度”所取得的“微末进展”。他将北疆的一切成就,都巧妙地归功于“陛下英明领导”和“朝廷后方支援”,将自己置于忠实地执行者位置。

然而,在描绘这些欣欣向荣的景象之后,奏章用大量篇幅,以“臣偶有所感”、“实不忍言”的委婉笔触,描述了边关将士生活的艰辛与精神的纯粹。

“……臣见戍卒于冰霜雨雪中持戈而立,面无惧色,问其所求,不过饱暖二字,念及家小安宁。彼等闻朝廷有轮换休整之恩,非不感念,然私下多有言:‘吾辈边人,久惯风沙,只恐离了这刀枪烽火,反不适那内地温软,辜负圣恩,亦负太师教诲。’其言虽朴,其情可悯。此等赤子之心,实乃国之干城,陛下之瑰宝也。”

这段话,看似在表彰士卒忠诚,实则点出了“轮换”政策在基层造成的不安,以及边军对自身价值定位的担忧,并将这种担忧与“不负圣恩”、“不负太师”联系起来。

接着,奏章又提到了那些新来的“协理”军官:

“……另有禁中俊才,奉旨北来协理,志气可嘉。然边塞事务,迥异京畿,非躬亲实践,难窥堂奥。臣已安排彼等深入行伍,体验艰辛,假以时日,必能成为栋梁之材,为陛下分忧。”

这番话,既解释了为何将这些“协理”军官安置到闲职,又暗示了他们对边务的陌生,潜台词是:这些人目前还难堪大用,北疆防务离不开现有的、经验丰富的边军体系。

奏章的最后,杨延昭以极其凝练而有力的笔触写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