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6章 双管齐下

长安的春日,在紧张肃杀的氛围中悄然流逝。未央宫深处的决策,如同投入静湖的巨石,其涟漪迅速扩散至整个帝国的官僚与军事机器,引发了一系列高效而精准的运作。

“双管齐下”之策,被陈衍和其核心智囊团进一步完善细化,成为了应对西凉李暠摇摆态度的核心方针。两条线,一文一武,一软一硬,如同两条无形的锁链,悄然套向遥远的敦煌。

这一日,一位名为宋弁的官员被密召入宫。宋弁年约四旬,出身寒门,却以博通经史、尤善《春秋》微言大义而闻名,更难得的是其口才便给,思维敏捷,且对西北史地、胡汉风情颇有研究,是崔浩精心挑选并极力推荐的人选。

在偏殿中,陈衍亲自面见了这位即将肩负重任的使者。没有过多的仪仗,只有皇帝、崔浩与宋弁三人。

“宋卿,”陈衍目光沉静地看着他,“出使敦煌之意,崔卿想必已与你分说明白。李暠此人,首鼠两端,畏威而不怀德,慕利而惜其身。寻常说辞,难以动其心志。朕需要一位能洞察其隐微,能言善辩之士,携重礼而去,非为乞求,而为施压,而为……攻心。”

宋弁深深一揖,神色镇定从容:“陛下放心,臣虽不才,然深明此行之要。李暠以汉家苗裔自居,重名节,亦重实利,更惧兵祸。臣当以《春秋》大义责其背弃汉统,与胡虏为伍;以丝路重利诱其保商安境;更以北秦兵威,晓以利害,陈以祸福。必使其明晓,顺我大秦,方是西凉唯一生路。”

“好!”陈衍点头,“所需礼品,已命有司备妥。除金银绢帛外,更有长安新出之典籍、太学博士手稿,以及朕亲笔所书‘敦睦邦交’四字匾额。此非仅财物,更是身份与文化之认同,当合李暠之心。”

崔浩补充道:“宋大人此行,还需密切留意西凉太子李歆之动向。此人躁进,或可成为突破口,亦可能成为变数。见机行事,若有必要,可暗中接触,许以虚位,诱其牵制其父。”

“下官明白。”宋弁心领神会。

翌日,一支规模不大却装载着精心准备礼物的使团,悄然离开长安,再次西向敦煌。宋弁坐在马车中,手中摩挲着一卷《春秋》,眼神锐利,已然开始在心中推演与李暠交锋的每一个细节。他的任务,是用言语和智慧,为北秦争取西线的稳定,至少是暂时的稳定。

几乎在同一时间,大将军王镇恶的府邸乃至整个京畿军营,都如同上紧了发条的战争机器,轰然运转起来。

战马嘶鸣,铁甲铿锵。被选定为西征先锋的是一支混编的精锐部队,其中包括了王镇恶直属的五千重甲步卒(“陷阵营”),以及两千擅长山地奔袭作战的轻步兵。他们没有携带过多的攻城器械,而是配备了大量的强弩、盾牌和利于土木作业的工具,显然更侧重于快速机动、构筑工事和施加军事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