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1章 长城复垒

“得令!”

“报!将军,七号烽燧旧址发现地下水源,地基不稳!”

“暂停夯筑!令水文匠人重新勘测,偏移三十步重建基座!地基深挖,以巨木为桩,青石垫底!”

“是!”

“将军,流沙区运输建材,车辆陷入严重,人力损耗极大!”

“征集当地牧民骆驼!铺设木轨,以滚木运石!再令后勤营多蒸黍馍,保证劳力食饱!”

问题层出不穷,李渊几乎是以一己之力,协调着军事、工程、后勤的千头万绪。他展现出惊人的学习能力和决断力,将军事指挥的才能运用到了工程管理上,命令清晰,赏罚分明。

技术的改进在实战中不断涌现。将作监一位年轻匠师根据北方风力大的特点,改进了烽燧的结构,使其更稳固,顶部加了防风墙,确保狼烟能笔直升起。运输建材的“木轨”和“滚木法”大大提升了效率。工兵们还发明了“飞筐索道”,利用滑轮和绳索,将山下的石料直接吊运到山脊的工地上,省去了盘山路的艰辛。

工程的艰辛,远超常人想象。

塞外天气变幻莫测,时而烈日灼人,时而狂风卷着沙石劈头盖脸砸来。民夫们喊着号子,汗流浃背地夯土、抬石、砌墙。夯锤起落的声音、凿击石头的叮当声、号子声、风声,交织成一曲雄浑而又悲壮的劳动交响。

一段新的城墙正在艰难地“生长”。巨大的夹板固定好,民夫们将混合好的三合土倒入板内,再由精壮的汉子们喊着号子,抬起巨大的石夯,一下一下,用力砸实。每夯实一层,撒上一层碎石,再继续。进度缓慢,却无比坚实。

更高的山脊上,一座新的烽燧台已初见雏形。石匠们小心翼翼地垒砌着条石,确保缝隙最小。这座烽燧设计得更为高大坚固,下有地窖储水存粮,中有兵舍,顶为平台,设有旗杆、灶坑和警鼓。

李渊亲自巡视至此。他抚摸着那冰冷粗糙的墙砖,抬头望向北方无垠的旷野。有了这些烽燧,一旦柔然来犯,狼烟半日便可传递数百里,边境守军便能及时应对。

小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