庚戌(初十):都督同知张兴祖率兵攻取济宁,元朝平章陈秉直弃城逃跑,明军入城驻守。
辛亥(十一日):太祖派人谕令大将军徐达、副将军常遇春:“闻将军已平定齐、鲁诸郡,朝野同庆。我独以为,胜利后能警戒者方可常胜,安定时能警惕者方能长安。警戒者虽胜如同初战,警惕者虽安如同履险。屡胜之兵易骄,久劳之师易溃。能虑及失败,方可避免失败;能谨慎于成功,方可保有成功。必须周密防范,谨慎严密,常如临敌。若忽生懈怠,必为敌所乘。慎之!慎之!”密州守将邵礼到徐达军前投降。
方国珍及其弟方国珉率部众到汤和军门拜见投降。明军收得其步卒九千二百人,水军一万四千三百人,官吏六百五十人,马一百九十匹,海船四百二十艘,粮十五万一千九百石,其他物资也相当。接着,元朝昌国州达鲁花赤(掌印官)阔里吉思也来投降,获粮六万九千石,马五十匹,船四百八十二艘。明军将方国珍等押送京师。当初,方国珍投降并非本意,故屡次反复。虽表面归顺纳质,但仍与元朝往来如故。元朝也依赖其海运之力,屡次加封方国珍为太尉、江浙行省左丞相,赐爵衢国公;其弟方国璋为行枢密副使,方国瑛、方国珉及胡善等皆累官至行省平章政事。蒋英、刘震叛乱时,欲经台州逃往福建,方国璋在仙居与之交战,兵败被杀。
壬子(十二日):乐安俞胜派郎中刘启宗、理问张秉一到徐达军前请降。
癸丑(十三日):中书省左相国、宣国公李善长率领文武百官奉表劝太祖即皇帝位,表文说:“开创基业,既已拓展盛世疆土;顺应天命人心,理当正式登临帝位。苍生仰望,如红日方升。臣闻以道化民者称为皇,以德教民者称为帝。唯有德才超群,方能光大建立鸿名。由此继承百王而建立国家,安定四海而总揽纲纪。此等盛事闻于往昔,今逢其时适遇明主。臣等恭敬思惟殿下勇智天成,聪明绝世,扫除天下风尘,拯救万民于水火。率水师西上,伪汉幼主奉玺出降;命将军东征,伪吴国主束身归俘。于是天下归心,如江汉朝宗大海;国家肇兴,似金汤坚固永固。既已身受天命,必当君临天下。上可答天心,下可符民望。恳请俯从众请,早定尊号。臣李善长等合聚群情,亲伸劝进,在圣明朝廷前恭敬下拜,辅佐圣主如龙腾飞。发政施仁,助天地化育万物;制礼作乐,开万世太平基业。谨奉表劝进以闻。”太祖说:“当初我即吴王位,也是不得已勉强听从众人之言。如今你们又劝我即帝位,我恐德薄,不足以担当。”群臣皆叩头请求道:“天生圣哲,本为百姓。殿下即王位,天命已有归属。今又过了三四年,若不正大位,何以慰天下臣民之望?昔汉高祖诛灭项羽后,群下劝进,他也不违众请。今殿下除暴乱,救生民,功勋充塞宇宙,德行合乎天心。天命所在,诚不可违。臣等敢冒死恳请。”太祖坚决推辞。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次日,李善长等再次请求:“殿下谦让之德,昭着四方,感动神明。愿为生民考虑,早日依从群臣之请。”太祖说:“中原尚未平定,战事未息。我意待天下大定,再议此事。而你们屡请不已。此等大事当斟酌礼仪而行,不可草率。”
乙卯(十五日):改庆元路为明州府。
丙辰(十六日):太祖又派使者谕令大将军徐达、副将军常遇春:“闻大军平定山东,所过郡县,元朝省、院官员前来投降的很多。两位将军都将他们留在军中。我担心他们与我军混杂相处,或白天遇敌,或夜间遇盗,发生不测之变,于我不利。这些人当初是屈于形势压力,未必真心归服。不如把他们送来,安置在我的官属之中,让他们每日与我们亲近相处,然后再任用,可无后患。至于济宁陈平章(陈秉直)、卢平章(卢信)、东平马平章(马德)等人的家属,也一并遣送来,我将厚待他们。”
丁巳日,征南将军胡廷瑞、副将军何文辉率领军队到达建阳,元朝的守将曹复畴出城投降,俘获将士三百多人,战马二十八匹,粮食六万八千四百石,留下指挥沈友仁驻守建阳。
元朝蒲台守将荆玉和邹平县尹董纲前来向大将军徐达投降。徐达派元朝降将佥院郦毅驻守邹平,命令指挥张野驻守章丘,调派益都指挥唐英驻守蒲台。
将方国珍所任命的伪官左、右丞、元帅刘庸等人迁到濠州居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