癸卯日,句容县的百姓进献了两个好瓜,(这两个瓜)是同长在一个瓜蒂上的。皇上驾临武楼,中书省大臣率领百官前来进见。礼部尚书陶凯上奏说:“陛下即位,同蒂的瓜产于句容。句容是陛下的故乡,确实是吉祥之地。大概是由于圣上的德行和谐包容,国家和谐吉庆,所以双瓜连蒂的祥瑞,唯独在此处出现,来彰显陛下保护百姓、爱护万物的仁德,这不是偶然的。”皇帝说:“草木的祥瑞,比如嘉禾、并莲、合欢、连理、两岐之麦、同蒂之瓜,都是这样。你们把这件事归功于我,而我没有德行,不敢接受。即使我有德行,上天也一定不会用某一种祥瑞之物来向我展示。如果有小的过错,上天一定会用灾异来警告我,让我能够谨慎地修身,保护百姓不遭受祸殃。况且草木呈现祥瑞,生长在那块土地上,也只有那块土地上的人感应它,和我有什么相干呢?如果整个天地之间四季和顺、五谷丰登,这才是帝王的祥瑞,所以帝王的祥瑞不在于这些微小的事物。”于是写了赞文,赏赐那里的百姓一千二百钱。
胡人的军队侵犯大同的宣宁县,杀死掠夺官吏百姓后离去。
征西将军冯胜派遣千户胡凯来到京城,奏报在甘肃取得的胜利。皇上召见都督府的大臣,按照功劳赏赐的等级告知(他们),(赏赐)指挥使绸缎五套(一匹为一面,一套为表里两面),千户、卫镇抚绸缎四套,百户镇抚绸缎三套。仍然命令冯胜先把吐蕃以及西安、河南出征的官员带到各处赏赐,京城卫戍出征的将士,等他们回京后再行赏赐。
指挥使毛骧在温州下湖山击败倭寇,追到石塘大洋,缴获十二艘倭船,活捉一百三十多人,以及倭弓等器械,送往京城。皇帝诏令中书省制定赏赐标准:凡是总旗、士兵、弓兵生擒贼寇一人的,赏赐十两银子;斩获首级一颗的,赏赐八两银子;普通百姓生擒贼寇一人的,赏赐十二两银子;斩获首级一颗的,赏赐十两银子。指挥、千户、百户、镇抚等军官,在班师之日、论功行赏之时,又分别得到了三个被掳掠来的高丽人。恰逢高丽使者到达,(朝廷)命令(他)带领(使者)回国。
定辽都卫指挥同知冯祥等人率领军队攻克了十万山、大片崖、小片崖、石瓮、九崖等地,安抚当地的百姓后返回。
参政何真收集广东所部旧卒三千五百六十人,调发(他们)到青州卫戍守。
这一天,太原府阳曲县发生地震。
甲辰日,命令工部制造红牌,在红牌上刻下告诫晓谕后妃的言辞,悬挂在宫中。这种牌子是用铁制成的,上面的字是用金镶嵌的。仍然制作宫中佩戴使用的象牙牌四十九个,用坤宁厚载字样作为编号,用黄红、青绿绒线作为系牌的丝绳。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左副将军李文忠率领都督何文辉等将士到达口温这个地方,敌人听到这个消息,在夜里丢弃营寨逃跑了,(明军)缴获他们的牛马物资不计其数。于是进军到达哈剌莽来,敌人的部落惊慌溃散。又进军到达胪朐河。文忠告诉将士们说:“兵贵神速,应该乘胜追击,千里行军袭击敌人,很难背负沉重的行李。”于是留下部将韩政等人看守物资装备,命令士兵每人携带二十天的粮食,日夜兼程地前进。到达土剌河,敌军将领蛮子哈剌章侦察得知这一情况,率领全部骑兵渡过河,列好阵势等待(明军)。文忠督率军队与敌军交战,交战了几个回合,敌人渐渐后退。又进军到阿鲁浑河,敌军人数更多,双方辗转战斗不停。文忠的马被乱箭射中,(他)急忙下马拿着短兵器与敌人近身搏斗。随从刘义径直向前奋勇搏击,用自己的身体掩护文忠。指挥李荣看到形势危急,把自己的马让给了李文忠,自己抢夺了一匹敌骑的马。文忠骑着马,横着长矛,指挥众人继续前进,于是士兵们鼓起勇气,都拼死战斗。敌人于是溃败逃走,缴获的人马数以万计。追击到称海这个地方时,敌军又聚集起来。文忠率兵占据险要之地,杀牛犒赏士兵,把缴获的马和牲畜放到田野中(不管),向(敌军)显示出很悠闲的样子。过了三天,敌军怀疑有埋伏,不敢逼近,于是逃走了,李文忠也率军返回。晚上行军时迷路了,走到了桑哥儿麻,士兵们没有水喝,口渴得厉害,李文忠默默地向天祈祷,忽然他骑的马跑着用蹄子刨地长鸣,泉水涌了出来,人们都认为这是上天的帮助。在这场战役中,宣宁侯曹良臣、骁骑左卫指挥使周显、振武卫指挥同知常荣、神策卫指挥使张耀都战死了。
良臣,是寿州安礼人。他年少时有远大的志向,长大后,英勇刚毅有胆量,很多人都害怕他。元朝末年,各路英雄豪杰竞相起兵,良臣聚集家乡的年轻人,训练成军队,修筑堡垒来抵御外来的侵犯,(他)纪律约束严格明确,没有人敢违背他的命令。壬寅年,(他)率领自己的部队前来归附。皇上因为他的忠诚,任命他为江淮等处行中书省平章政事。吴元年,跟从大将军徐达攻克姑苏,立下战功。洪武元年,晋升为荣禄大夫。大军攻取河北地区,进入元朝都城,攻打永平,曹良臣的功劳占多数。二年,他奉诏守卫山西行省,率领军队从大同出发,攻打元将孔兴等人,孔兴等人投降。三年,又跟随大将军徐达在定西三不剌川攻打元王保保,都打败了他。回到京城,(他)被授予开国辅运推诚宣力武臣(的称号),官阶仍然是荣禄大夫、勋柱国,爵位是宣宁侯。四年跟随军队平定蜀地,到现在战死,被追赠为禄大夫,追封为安国公,谥号忠壮。
显,是庐州合肥人。他精明强悍,有胆量气魄,勇猛矫健超过常人。乙未年,皇上攻取滁州、和州二州,渡过采石矶,进入太平府,周显充任带刀先锋,侍奉在皇上左右。跟随军队攻克溧水、溧阳。丙申日,打败了陈野先的军队。丁酉日,攻打常州,攻克江阴,周显充当前部先锋,都立下了功劳。戊戌日,(他)跟随皇上攻取婺州。己亥日,攻打诸暨,攻克衢州,升任帐前都先锋。庚子年,陈友谅率领部众攻陷太平,进逼建康,常显跟随各位将领收复太平城,在采石作战,陈友谅退兵逃走。癸卯年,傅友德跟随明太祖征讨陈友谅,在鄱阳湖大战,屡次立下奇功。乙巳日,他被授予骁骑卫千户的官职。吴元年,攻克苏州,因为战功被授予宿卫千户的官职,不久又被提升为怀远将军、金吾右卫指挥同知。洪武二年,因为夺取山东、河南以及支援陕州、攻下河中府的功劳,转任骁骑前卫指挥同知。洪武三年,郭英收复应昌、红罗山等山寨,被升任为指挥使,官阶是昭勇将军。洪武四年,(他)升任骁骑左卫指挥使。到这时战死,让他的儿子胡岩承袭了骁骑前卫指挥同知。
荣,凤阳定远人,是开平忠武王常遇春同曾祖的堂弟。常荣天性刚毅,还未成年,就遇到元末的战乱,他参军到了安丰。
癸卯年,他渡过长江来归附。
皇帝召见了他,就把他隶属于常遇春麾下。
甲辰年,(他)跟随大军出征武昌,攻克庐州、安丰,立下战功,被授予武德卫管军千户。
乙巳年,他跟随徐达攻打赣州,攻克南雄、韶州,平定安陆、襄阳。
吴元,因为跟着军队攻打姑苏有功,被提拔为武德卫指挥佥事。
等到常遇春担任征虏副将军,辅佐大将军徐达夺取元朝都城时,陈荣跟从出征,晋升为宣武将军。
常遇春在军中去世,廖永忠护送他的灵柩回到京城。
洪武三年,马俊被升为武德卫指挥同知,官阶为怀远将军,仍然让他家世袭。
洪武四年,跟从永嘉侯朱亮祖讨伐蜀地,军队改编为振武卫指挥同知。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耀,寿州人。
跟从义兵元帅陈野先率领军队驻扎在建康的殷巷。
丙申年,朝廷的军队攻克殷巷,(他)才开始归附。
辛丑日,皇帝命令他与诸位将领的儿子一起入宫担任侍卫。
壬寅日,授予他百户之职,镇守镇江。
吴元年,(他)升任羽林左卫管军副千户。
洪武元年,晋升为武略将军。
洪武三年,(他)防守抵御福建、兴化,不久升任神策卫指挥同知。
洪武四年,晋升为怀远将军。
不久后被提拔为昭勇将军、神策卫指挥使。
自从朝廷军队攻取武昌,攻克安陆、襄阳,讨伐张士诚。
等到平定中原,夺取元朝都城,攻克太原、庆阳,擒获上犹等地众蛮族。
马耀多次立下战功,到这时,与刘荣等人一起战死。
这件事被皇帝知道后,皇帝命令户部各自拿出四十石米、二十匹布送给他的家人,派遣官员到清河口迎接他们的灵柩。
又命令礼部各自派遣官员祭祀他们,说:“过去因为元朝末年大乱,我和你们坚守江东地区,来观察各路英雄豪杰怎么样,二十年之间,没有能统一天下,成为百姓君主的人。”
“于是我命令你们这些将领四处征伐群雄,不到三四年的时间,就统一了中原。”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你们长时间被征战之事所劳累,我们的百姓长时间被物资供给之事所困扰,只应该整治边防军备,充实中原地区,来让你们和我们的百姓休养生息。”
“然而自古以来,胡人(北方少数民族)就成为中原国家的祸患。”
“如今已经断绝了胡人的气运,所以命令你们趁着他们败亡的机会,将他们驱逐到遥远的边塞之外,使他们不能再侵犯骚扰,虽然暂时会有一些劳苦,但却可以使中原永远安定。”
“大概前人制定法律制度来传给后世,他们的措施不能不这样。”
“你们既然已经出发,志在消灭敌人,奋不顾身,一旦在战场上牺牲,该怎么办呢?”
“生死是人生的常理。”
“现在你们为国家捐躯,虽然身体死亡了,但名声流传下来,永远不会腐朽。”
仍然命令工部按照规定建造坟茔、石人石马、明器。
良臣葬在安丰,荣葬在怀远县山西乡,显葬在应天府江宁县方山,耀葬在江宁县狮子塘,各自在墓道树立了墓碑。
福建参政阮崇礼去世。
乙巳日,朝廷命令户部派遣使者丈量四川的土地,这是因为蜀地刚刚平定的缘故。
朕制定《铁榜》,告诫公侯,文中说:“朕查看古代帝王的记载,以及功臣的传记,他们的君主起初抚恤功臣,但最后却不能善终,导致忠臣良将免不了遭受灾祸,实在令人怜悯。”
“偶尔有圣明的君主,对待功臣的心像日月一样光明,奸臣无法离间他们,所以君臣都能悠闲自在,尽享天年,国家有像磐石一样的安稳,功臣家族享受无穷的富贵,朕非常羡慕这样的情况。”
“也有明智的君主,想要保全有功之臣,内心非常恳切,奈何跋扈的臣子,仗着自己有功,屡次作恶,屡次宽恕仍不悔改,君主不得已才诛杀他们,这是臣子自己造成的。”
“又如君主有宽宏仁慈的品德,臣子有忠诚善良的本心,但他们都缺少明察,判断不清楚。”
“为什么呢?”
“大概那些功臣的奴仆,倚仗着权贵,欺压良善,作为臣子的是不能这样做的。”
“考察他的所作所为,致使肆意妄为的情况出现,司法官员执行法律,罗列出他的罪行上报,(这种情况)在忠诚贤良的大臣身上必定不会这样,只是奴仆自己犯下的过错。”
“那些君主不能清楚地了解大臣的心思,将会认为是大臣让事情变成这样的,无原则地宽容有功劳的大臣,释放(有罪的大臣)而不过问(其罪行)的情况是有的,只是稍微告诫一下(有罪的大臣就像告诫)奴仆(一样)的情况也是有的。”
“又不明白地向功臣指出他们奴仆的过错,容忍了太多。”
“等到司法部门多次上奏,皇帝却怀疑大臣欺骗君主,一旦皇帝无法容忍,就会对大臣施加残害,这就是君主不圣明所导致的。”
“当时的功臣虽然有忠诚善良的心地,却不能监督考察自己的下属,一旦有了罪责,就埋怨他们的君主。”
“这是为什么呢?”
“这也是由于奴仆之类的人,在外边做坏事,回来却说是大臣在朝堂上任职(的过错),或者(归罪于)悠闲的元老(不作为),再加上小人阿谀奉承,(使得他们)很少能够劝谏(君主)。”
“等到奴仆犯了罪,司法官按照君主的命令审讯,诛杀了那个奴仆。”
“大臣不知道君主保护、爱惜他们的心意,就产生了怀疑和怨恨,甚至给自己带来灾祸,这种事情是经常发生的。”
“也许是天子顾念功臣的功劳,从而免除他的罪行,他的奴仆回来告诉大臣说:‘君主不能容忍您,所以才故意冤枉我们罢了。’”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大臣一时听信了他们的话,自己不加以审察,就认为(这些话)是必然真实的,于是产生猜疑,导致遭受刑罚杀戮,这是我不能监督考察下属的过错啊。”
“可以说君臣双方都有过失。”
“是有原因的。”
“朕出身平民,仰仗诸位爱卿的辅佐之力,才平定天下,既然已经论功行赏,封你们为公爵侯爵,赐予你们铁券,给你们优厚的俸禄,让你们的子孙后代共同享受太平盛世。”
“仍然担心公侯之家的奴仆等人沾染上恶劣的风气,触犯国家的法令制度。”
“现在朕以铁榜严明律法,告诉你们:除了亲属之间的案子需要另外处理之外,只要奴仆犯了罪,就立刻依法治罪,与你们这些主人无关。”
“如果有人胆敢仗着自己有功劳而藏匿犯人,将以同等的死罪论处。”
“你们各自应该谨守自身,严格训诫家人,以符合我始终保全你们的心意。”
它的条目有九条:第一条,凡是京城内外的各指挥、千户、百户、镇抚以及总旗、小旗等人员,不能私自接受公侯的金银布帛、衣服和钱财物品,接受的人要受杖刑一百下,发配到海南充军,再次触犯的判处死刑。公侯参与此事的,初次犯罪、第二次犯罪免除他们的罪行,记录过失,第三次犯罪的,准许免死一次。奉命征讨的军队,赏赐和接受赏赐的人不在此限。
第二点,凡是公侯等官员,如果没有奉特别的旨意,不能私自役使官军,违反的人,初次触犯、再次触犯的免予治罪,记录过失,第三次触犯,准许免死一次。如果官军敢随便听从这些人的话,杖责一百,发配到海南充军。
其三,凡是公侯之家强行霸占官府和百姓的山地、林场、湖泊、茶园、芦苇荡以及金银矿场、铜矿场、冶铁场所的,初次犯罪、第二次犯罪的免除罪行,记录过失,第三次犯罪准许免除死罪一次。
第四条,凡是京城内外各卫所的军官和士兵,如果不是到了应当出征的时候,不允许动不动就在公侯的家门口站着等候差遣,违反规定的人打一百杖,发配到烟瘴之地去充军。
第五,凡是功臣之家,管理田庄的人等,不得倚仗权势在乡里欺侮殴打百姓。违反的人刺面割鼻,家产登记没收归官府,妻子儿女迁移到南宁,其余听人差使的人,各自杖打一百下,以及他们的妻子儿女都发配到南宁充军。
第六条。凡是功臣之家,屯田、佃户、管庄干办火者、奴仆及其亲属人等,倚仗权势欺凌百姓,夺取侵占百姓田产财物的,都要按照倚仗权势欺辱殴打百姓的律法处理。
第七。凡是公侯之家,除了朝廷赏赐确定的仪仗户以及佃田人户(这些人户已经有规定的数额,并且在官府登记入册),如果有敢于私自托关系到公侯门下,逃避差役徭役的(百姓),处斩刑。
第八。凡是公侯之家倚仗权势豪门,欺压善良百姓,用实际上没有付钱却写有已付钱的契约,侵夺他人田地、房屋、牲畜的,初次触犯的免予治罪,记录过错,第二次触犯的停发一半俸禄,第三次触犯的停发俸禄,第四次触犯的与普通百姓同样治罪。
第九。凡是功臣的家族,不能接受他人的田土以及通过不正当手段(暗中)投献的财物。违反规定的人,初次触犯的免予治罪,记录过失;再次触犯的停发一半俸禄;第三次触犯的停发俸禄;第四次触犯的就与平民同样治罪。
大明太祖圣神文武钦明启运俊德成功统天大孝高皇帝实录卷之七十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