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部下李国涛(现任省委书记)视角续写的第206章:永远的“老首长”。(本故事纯属虚构,如有雷同纯属意外巧合)。
---
省委一号车行驶在返回省城的国道上,窗外的景物飞速向后掠去,稻田、村舍、远山,构成一幅宁静的初夏画卷。然而,我的内心却如同被投入巨石的深潭,波澜起伏,久久无法平静。脑海里反复回放的,全是今天在连城县朋口镇池溪村的所见所闻,尤其是那张饱经风霜却眼神清亮的面容——我的老营长,傅水恒。
距离上次匆匆一别,已过去数月。那次的“巧遇”带给我的震撼,至今未曾稍减。回到省城后,我立刻召集相关部门,专门研究了支持连城县,特别是池溪村所在片区农业深度发展的方案,在政策、资金和技术上给予了倾斜。我叮嘱下去,支持要落到实处,要尊重基层首创精神,尤其要尊重傅水恒同志本人的意愿,绝不能搞成形式主义的“关怀”,更不能打扰他平静的生活。
这次下来调研乡村振兴工作,我特意将连城县作为其中一站。表面上,是检查相关工作进展,心底里,却藏着一个强烈的念头——我要再去看看傅营长。不是以省委书记的身份去视察,而是以一个老部下的身份,去探望久别的长辈、心中的旗帜。
车队没有惊动太多人,只在必要的安保和工作人员陪同下,悄然驶向池溪村。快到村口时,我让车队停下,只带了秘书和一位负责记录的年轻干部,步行进村。我不想让车队的轰鸣和随行的人群,打破这个小山村的宁静,更不想在傅营长面前,摆出任何不必要的“官威”。
村口那棵大榕树依旧枝繁叶茂,几个老人坐在树下抽着旱烟,闲聊着。看到我们,他们投来好奇的目光,但已不像上次那样带着明显的警惕。或许是因为我这次穿着更普通的夹克衫,也或许是因为上次之后,村里人对“上面来的人”有了新的认识。
我笑着走过去,递上烟,用尽量随和的语气问:“老人家,忙着呢?请问,傅水恒同志在家吗?”
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人接过烟,眯着眼看了看我,忽然像是认出来了:“哦!是你啊!上次来的那个……大官?找恒仔是吧?他这会儿不在家,肯定又在东头那片‘种子田’里鼓捣呢!他说要搞什么……什么更好的品种。”
“种子田”?我的心又被轻轻触动了一下。他永远在探索,永远在向前,仿佛有使不完的劲,用不尽的心。
谢过老人,我们沿着熟悉的村道,向村东头走去。田埂小路,两旁是绿意盎然的稻田,长势喜人,空气中弥漫着禾苗的清香和泥土的芬芳。这与数月前来看到的景象又有所不同,显然,傅营长推广的技术还在不断优化,这片土地焕发出的生机愈发蓬勃。
远远地,我就看到了那个身影。
他蹲在一片被木栅栏小心围起来的田块边,背对着我们。依旧是那身洗得发白、肘部打着深色补丁的旧军装,裤腿卷到膝盖,露出黝黑、布满青筋和些许老年斑的小腿。他戴着一顶破旧的草帽,正低着头,极其专注地观察着面前几株长得略显不同的秧苗,手指轻轻地拂过叶片,那姿态,不像是在务农,倒像是一位严谨的科学家在审视他珍贵的实验样本。
阳光毫无遮拦地倾泻在他身上,将他古铜色的皮肤镀上一层亮色,汗水沿着他深刻的皱纹蜿蜒流下,滴落在他深爱的土地上。他的背影,比我记忆中要清瘦一些,佝偻一些,但那脊梁,似乎有一种内在的力量支撑着,依然保持着军人特有的那种挺拔的轮廓。
看着这个背影,我的眼眶瞬间就湿润了。时光仿佛倒流,我看到了硝烟弥漫的战场上,他趴在战壕边,举着望远镜观察敌情时,那同样专注、同样沉稳、同样给人以无限信赖感的背影。那时,他的身后是我们一个营的弟兄;现在,他的身后,是这片充满希望的田野和信赖他的乡亲。
我示意秘书和小陈留在原地,自己放轻脚步,慢慢地走过去。我没有立刻叫他,只是静静地站在他身后几步远的地方,看着他。空气中只有微风吹过禾叶的沙沙声,以及远处隐约传来的几声犬吠。
他似乎察觉到了身后的动静,缓缓回过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