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章 说书童嘴皮子,砸了漕霸饭碗

质疑如野火燎原,烧得人心躁动。

苏晚晴站在工坊门前,望着远处奔走相告的人群,眸光渐深。

时机到了。

她提笔写下《运酒义队招募令》,贴遍县城四门:

“凡愿参与夜渡运货者,每趟酬银二钱,另赠‘技艺学堂优先入学名额’一份。子女学酿造、习农法、读算经,皆免三年束修。”

短短一日,报名者逾三百户。

多是贫苦人家,丈夫被漕帮扣船失业,孩子饿得面黄肌瘦。

如今一听能赚钱还能让孩子读书,谁不拼死争抢?

苏晚晴当即组建“暗流队”,分十二班轮值,由老艄公周七亲自带队,沿那条百年废渠夜夜穿行。

舟行无声,唯见河面点点幽光浮动——每艘船上,皆挂一盏红灯笼,上书八个大字:

云书记·奉百姓之命通行

既非公然抗令,亦非屈服权贵,硬生生撕开一道灰色裂隙。

那一夜,第一支船队悄然启航。

河水浅处仅容舟底滑过,两岸荒草簌簌作响,仿佛鬼魅低语。

但没人退缩。

因为他们知道,灯下那一坛坛琥珀酒液,不只是生意,更是尊严的出口。

而在县衙深处,宋主簿翻阅着最新民情简报,眉头越锁越紧。

他的目光久久停在一句记录上:

“近日民间盛传漕帮截船敛财,已有数十家联名欲诉苦状……”

烛火摇曳,他缓缓合上册子,提起朱笔,在空白页角写下一行小字:

“民心浮动,恐酿大患。宜速察实情,以防激变。”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然后,他从袖中取出一封未曾署名的信笺,轻轻压在案头最显眼处。

夜风穿堂,卷起一地碎纸与墨痕。

县衙公堂之上,烛火通明。

宋主簿躬身呈上奏折,声音沉稳却不容忽视:“大人,民怨已沸,若再姑息,恐生哗变。”他指尖轻推那封匿名信——字迹潦草,用词俚俗,却条理清晰,列出了三艘可疑货船的编号、靠岸时辰,甚至标注了“夹层藏盐”的具体位置。

县令抚须良久,终是点头:“查!若属实,绝不纵容。”

次日清晨,江雾未散,三队衙役便登船临检。

头一艘刚掀开舱板,就见层层麻袋下压着雪白晶盐,成色纯正,远非官引所许之粗粝可比。

第二艘更甚,夹层中竟藏有整箱未缴税的绸缎。

围观百姓越聚越多,惊呼声此起彼伏。

“这不是咱们交不起船税被扣下的米船吗?怎么变成运盐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