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章 月下曲子没人听懂

夜雨初歇,天光破云。

杏花村的泥道上还泛着水光,可劝课会的竹棚下已是人头攒动。

百姓们湿着裤脚、披着蓑衣,却一个个听得入神。

苏晚晴站在田垄之上,声音穿透风雨,将堆肥发酵之法讲得深入浅出;陈老根在树梢翻飞嫁接,刀光如电,引来阵阵喝彩。

那一幕,被官道旁小轿中执笔的手一笔不落记下。

三日后,裴御史的评语送到了工坊案前。

“泥中讲学,雨里授技,可谓真劝农。”

短短十二字,墨迹沉稳,力透纸背。

宋主簿捧着条幅双手发抖:“这……这是御史亲题!从无有民间妇人得此赞誉!”

苏晚晴只淡淡一笑,将条幅挂在工坊正厅最显眼处,转身便召厨娘、账房、匠人齐聚议事堂。

“趁热打铁。”她眸光灼灼,“今夜办‘月华宴’——不用山珍海味,不摆贵器华筵,就用我们地里长的、山上采的、缸里酿的,让所有人知道,粗粮野菜也能成席上珍。”

她顿了顿,目光扫过众人:“我要让他们吃得明白,活得明白。”

消息传开,全村震动。

谁见过哪家办宴请客,竟是为了“讲道理”?

可苏晚晴向来说一不二,更没人敢质疑她做的事最后不成气候。

暮色四合时,晚晴工坊外已搭起数十张木桌,篝火熊熊燃起,映红半边天际。

阿兰带人铺席布盏,陶三爷亲手烧制的粗陶碗碟一一陈列,釉色温润,拙朴生光。

厨房里蒸汽腾腾,十道菜肴依序出炉:凉拌蕨芽翠绿清冽,南瓜小米粥金黄绵软,豆腐渣饼焦香扑鼻……每一道旁都立一小牌,白纸黑字写着功效。

“清肝火”“养脾胃”“助消化”——连最挑剔的族老也忍不住多看了两眼。

而酒,则是那坛尚未进贡、却已名声在外的“云书醉”。

低度甘醇,入口绵柔,据说连孕妇饮之亦无妨。

谢云书亲自监制,今日更是命人在席间摆上三支细长玻璃管,内盛不同温度下发酵的酒液,标注日期与风味变化。

“这是做什么?”吴大嘴凑近瞅了半天,挠头不解。

“看懂了能少走十年弯路。”谢云书不知何时出现在他身后,声音清淡如风。

吴大嘴吓了一跳,回头见是那个一向病恹恹的“苏家媳妇”,本想嘲讽几句,却被对方眸中一闪而过的锐利震住——那不是女子该有的眼神,倒像是能洞穿人心的刀。

苏晚晴走来,笑着递过一碗酒:“你尝尝,哪一杯最好?”

吴大嘴狐疑地依次啜饮,忽地瞪眼:“第三杯!暖而不燥,回甘最长!”

“那是恒温窖藏二十日所成。”谢云书轻声道,“温度差一度,滋味差千里。他们若听不懂话,就让味道替我说。”

人群微静,有人低头思索,有人默默记下。

此时,柳琴娘携几名孩童缓步登台,素裙翩然,怀抱古琴。

孩子们清嗓齐唱,歌声稚嫩却清澈:

春播红曲菌,秋收琥珀浆,

一坛信义酱,万家饭喷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