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章 酱坛子里藏刀兵

暴雨初歇,江雾如纱,渡口石阶上水迹未干,青石板泛着冷光。

苏晚晴立在高台边缘,指尖轻捻一缕湿风,眸光沉静地掠过江面。

昨夜浮尸携信,今晨铁砧部已奉令凿沉漕船——断粮之局,已然落子。

可她知道,风暴从不会只刮一阵。

果然,不到半日,州府快马加鞭传来严令:所有南下货船即刻停检,未经许可不得离港!

巡防营沿江设卡,差役登船翻箱倒柜,连酱瓮都要敲底听声。

百姓议论纷纷,说是有“逆党”混入商路,图谋不轨。

消息传到酒坊,胡掌柜急得满头大汗,冲进工造堂就嚷:“东家!这节骨眼上扩产?还千坛‘春封特酿’?您这是要把我们往火坑里推啊!”

苏晚晴正俯身查看陶瓮烧制进度,闻言抬头,眉梢微挑,唇角勾起一抹极淡的笑:“怕了?”

“我不怕!”胡掌柜一拍胸脯,“我怕的是您栽进去!现在全州都在查货,您倒好,还大张旗鼓卖酒送运单?三百坛换一张联运凭证——东南六县任你走?这不明摆着告诉官府:我有路子、我有钱、我还不归你们管?”

她慢条斯理直起身,掸了掸衣袖上的灰:“所以,他们才会来查。”

胡掌柜一愣。

“他们想查什么?”她反问,声音轻得像风,“查我有没有通敌?有没有私贩军资?有没有……不该有的势力?”她顿了顿,目光渐冷,“那就让他们查个够。”

胡掌柜张了张嘴,忽然觉得背脊发凉。

他这才意识到——苏晚晴不是在躲,而是在引。

引那些藏在暗处的眼睛,把他们的手,逼到明面上来。

当夜,酒坊灯火通明。

匠人们三班轮转,蒸粮、拌曲、入缸,动作熟练得如同呼吸。

新制的“春封特酿”用的是她独创的双层发酵法:表层米酒清香甘冽,底层却埋着浓醪重曲,经九十八日陈化后,自会析出一层琥珀色油膜——正是掩盖气味的最佳屏障。

但真正忙碌的,是地下粮窖。

郑伯蹲在一排排酱瓮前,手持炭笔,在册子上飞速记录。

他设计的“双货单制”已进入实操阶段。

明单写得清清楚楚:酱料三百瓮、粗糖八十担、米糕五千斤……全是日常民用品。

而暗单,则以发酵天数为密语。

“九十八日陈”——穿甲箭五百支;

“百二十日封”——折叠踏张弩三十具;

“越冬三酿”——皮甲一百副,刃长二尺八寸者,夹藏于陶瓮内壁夹层。

每一坛“酒”,都是杀机。

每一道工序,都是棋步。

而在窑洞深处,谢云书靠坐在屏风之后,脸色苍白如纸,额角渗出细密冷汗。

寒毒又发了。

他咬牙撑着手臂,在沙盘上划出三条航道。

“主道走官检码头。”他嗓音低哑,却字字清晰,“装三百坛酒,走明账,迎检。人要多,声势要大,让所有人都看见——苏记商队,只是个卖酒的。”

石敢当蹲在地上,默默记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