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5章 红巾未冷,暗市初开

夜雨如丝,缠在陶窑斑驳的瓦檐上,滴答作响。

地下议事厅烛火幽微,映得四壁影影绰绰,仿佛藏着无数未吐露的秘密。

苏晚晴立于中央,一袭素色粗布裙衫,却气势如山。

她指尖轻点案上那幅由春蚕儿以彩线织就的“活络暗径图”,丝线交织成河网、山脊与荒道,细密如命脉,蜿蜒入人心。

“芦苇荡第七岔口,三日前红巾队夜渡成功。”她的声音不高,却字字如钉,敲进每个人耳中,“我们用这条路送走了伤员,运回了药草,躲过了追兵——但它不该只是一条逃命的路。”

厅内一片寂静,十二村代表屏息凝神,五司骨干目光灼灼。

“它该是养人的路。”苏晚晴抬眼,眸光凛冽,“我要在三河交汇处,废弃鱼市原址,设‘子时暗市’——每逢初三、十三、廿三,子时开市,限时一个时辰。仅限持红巾凭证者入内交易,货品一律以信义券结算,官府胥吏,不得踏入一步。”

话音落下,有人倒吸一口凉气。

这是明目张胆地另立市法!

赵四婶猛地站起,眼中燃着火:“好!我第一个报名守门!那些狗官卖盐卖到天价,逼得百姓吃不起饭,咱们自己建市,自己定价,谁还怕他?”

“可风险极大。”谢云书倚在暖榻上,面色仍显苍白,唇角却勾起一抹冷意,“柳如眉经营暗市十余年,耳目遍布三省。她不会坐视我们另起炉灶,必派针奴混入,借交易之名,探我虚实。”

他咳了两声,指节轻叩案沿:“她们惯用毒针、迷香、窃语虫,藏于发簪、袖袋、胭脂盒中。表面是买家,实则是刀。”

苏晚晴点头:“所以,第一道关卡,由赵四婶带妇人查验红巾印记。凡新来者,须背诵《盟约九则》中那一句——‘宁失千金,不失一信’。错一字,不得入。”

众人会意——这不仅是验证身份,更是试心。

“第二道关。”她目光转向石敢当,“你改装陶瓮阵列,围成声障墙。我在里面加装铜铃机关:若有破空之声、毒针激射、暗器离袖,风动铃响,立即锁市擒人。”

石敢当咧嘴一笑:“已备三十口旧瓮,高低错落,声路交叉。只要有人动手,铃声如雷,想逃都来不及。”

谢云书闭目片刻,忽而轻笑:“她若真派针奴来……那就请君入瓮。”

三日后,子时将至。

细雨蒙蒙,江面浮着薄雾,像一层灰纱裹住沉睡的大地。

数十辆牛车悄然驶过浅滩,车轮碾过湿泥,无声无息。

酱坛、粗盐、麻布、药膏……一宗宗紧俏物资被卸入废墟深处。

暗市开市了。

火把未点,只靠几盏油灯昏黄照明。

百姓裹着蓑衣陆续而来,眼神警惕又期待。

当看到粗盐售价仅为官市一半,人群瞬间骚动。

“真的?能换吗?”

“当然!”一名红巾队员朗声道,“信义券通用,回头买米买布都能用!”

抢购声此起彼伏,压抑已久的民生欲望如潮水决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