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姑自暗处走出,怀中紧抱一只密封陶罐,罐身缠绕细麻,接口以蜂蜡封死,其内封存的,正是百人乡音合唱的天籁之声。
这是民间最真实的声音,借她独创的“气孔收音法”留存于瓮中,只待开启时,声浪仍可冲破宫墙。
“明日早朝前,务必送达裴御史府邸。”苏晚晴将长卷与陶罐一同放入乌木匣中,外裹素绸,“告诉他,我不求赏赐,不求诰命,只问一句:制度之下,容不容得下一碗来自泥土的真心?”
她的声音不高,却字字如钉,嵌入夜色。
兰姑重重点头:“姑娘放心,裴御史曾因谏言被贬三载,最见不得权贵欺民。他若听了这卷、这声,必会代奏。”
苏晚晴闭了闭眼,脑海中浮现的是红姑带着万人签名的画面,是盲眼老妇攥住孙福安衣袖的枯手,是陈婆婆临行前那句“丫头,你要替我们活着的人说话”。
她不是为名,也不是为利,而是身为一个从现代穿越而来的农人之后,她深知——食物,本就不该成为权力的祭品。
翌日黎明,京城内外骤起异象。
“共品日”启动令传遍南北分号。
无论贩夫走卒、村妇稚童,皆可在指定时辰领取一小勺“九酿梅酱”。
无须银钱,只需一句心声写于竹片,投入“回音箱”。
城南孩童围在摊前,舔着竹勺傻笑;村头老汉颤抖着手将酱抹在粗饼上,吃着吃着竟跪地痛哭;边关驿道上的戍卒听闻消息,遥望南方喃喃:“那是家的味道……”
百姓口耳相传,称此酱为“灶神赐露”——说是天庭灶君感念人间疾苦,特降甘霖救世。
而这一切,正是一场无声的民意铸鼎。
同一夜,城西密室烛火未熄。
谢云书端坐案前,指节叩在北境密信之上,眸光冷如寒潭。
信使已退,室内唯余纸页翻动之声。
他一字一句读完,薄唇微启,吐出的话却似冰刃出鞘:
“胡军屯兵黑河口,粮草尽腐……唯缺酸物防腐。”
他眸底骤然一亮,仿佛窥破天机。
手指缓缓移向墙上悬挂的山河舆图,最终停在幽州前线——那里,是我军存粮重地,亦是冬季补给唯一通道。
“原来如此。”他冷笑,“烧我粮仓,不只是为了掩盖贪腐……更是要断我北境三军活路。没有酸,粮不过月即霉,十万将士,将不战自溃。”
指尖蘸茶,在案上划出一条线:由南至北,贯穿七州,直抵边关。
他提笔疾书,墨迹凌厉如刀锋:“速送五百坛特制高浓度‘九酿梅酱’至幽州前线,标注‘药材——治疫’。沿途遇查,答曰:奉旨调拨,御医监督办。”
落款无名,仅盖一枚暗纹印玺——那是谢氏遗族最后的血脉信符。
烛火摇曳,映照墙上地图,一条红色细线悄然延伸,宛如贯通山河的血脉,正将南方的生机,送往北方的死地。
而在千里之外的杏花村后山窑场,残月低悬。
苏晚晴独自踱步于碎陶之间,夜露沾裙,寒意透骨。
她蹲下身,从灰烬中拾起一片陶瓮残骸——那是昨日京郊查获的假“信义酱”容器,仿得极像,却逃不过她一眼识破。
她指尖轻轻摩挲瓮壁,忽而停住。
一抹褐色霉斑,正从内壁渗出,像是某种无声的警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