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0章 胭脂盒没烫手,账本却烧了

南楼的晨雾还未散尽,露珠在酱坛口沿凝成细水,顺着斑驳的曲花纹路缓缓滑落。

沈二爷站在晒场边缘的高台,手中名册翻到最后一页,眉头却越锁越紧。

三日内,共济粮社新增农户两千三百余户,入账白银逾四十万两——这是前所未有的盛况,几乎半数江南百姓都已牵连其中。

可就在这繁荣之下,藏着几根毒刺:三十七笔借贷,籍贯模糊、担保人重名,甚至有三人“来自同一座不存在的村子”,连户籍印泥的颜色都不对劲。

“不是巧合。”他沉声下令,“查所有押契的手书笔迹,调前日入库的指模簿。”

消息传到苏晚晴耳中时,她正蹲在发酵区检查新一批豆麦比例。

闻言,她直起身,指尖还沾着微酸的酱汁,眼神却冷得像冬夜井水。

“他们不想烧我们的账本。”她慢慢抹净手指,声音轻得像风,“他们是想让这本账,自己烂掉。”

她不是没想过这一天。

信用一旦被滥用,便如活菌失衡,再醇厚的酱也会变馊。

敌人不会只靠挤兑取胜,他们会用更阴毒的方式——从内部腐化它,让它在万众拥戴中轰然崩塌,然后指着她说:“看,是你的‘仁政’害了百姓。”

不行。绝不允许。

一个时辰后,红姑带着五名老匠人齐聚作坊密室。

桌上铺满真假酱券样本,墨色、纸纹、火漆印逐一比对。

“要让人一眼识伪,还得让造假者抄都抄不来。”苏晚晴执笔画出构想,“第一印,陶模火印——每张券右下角压上特制陶板,图案为‘曲花缠枝’,触手有凹凸感,火烧不毁;第二印,曲菌显影——以活菌墨水绘制暗记,遇热浮现,冷水即隐;第三印……”她顿了顿,目光锐利,“持券人左手指节拓痕,当场按印,一人一纹,永不重复。”

红姑倒吸一口气:“这等于把人命刻在票子上。”

“那就更要让他们知道,信用不是儿戏。”苏晚晴冷笑,“从今日起,旧券每日回收数量全榜公示,百姓可凭回收凭证换领新券。另设‘揭伪有赏’——凡举报并证实假券者,奖三年陈梅酱一坛。”

话音落下,有人迟疑:“娘子,这会不会太狠?万一穷苦人家误交假券……”

“那就教他们辨。”苏晚晴站起身,走向门口,“请三位老主顾坐镇验券台,每日午时开讲‘识假三诀’。我要让卖菜的大婶、挑水的汉子,都能一眼看出哪张票是真的。”

命令下达不过半日,南楼门前已排起长龙。

起初是好奇,后来是狂热。

人们捧着皱巴巴的旧券,扶老携幼而来,只为换一张带三重防伪的新票。

孩童举着竹板唱新谣:“三印齐,心不虚,晚晴票子硬过铁!”

市井哗然,茶楼酒肆皆议此事。

更有甚者,主动撕毁家中私造的假券,生怕日后连一碗酱面都换不到。

而在千里之外的京城,破庙残瓦间,阿兰蜷缩在草堆深处,嘴唇干裂,脸色惨白。

她已三天未进食,仅靠记忆中的数字维持清醒。

那些从云雾斋死里逃生时默下的账目,在脑中反复排列组合——茶引核销数、米市交易量、漕运损耗率……突然,一道寒光劈进脑海。

差额!

每次“赈灾茶”出库后,茶引注销数总比实际流入民间的数量高出七分之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