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8章 子午岭遗烬:噬菌体滤嘴与氧化钡石的时空谱线谜案

冷藏库的冷空气像无形的潮水般包裹着我们,货架上整齐码放的标本盒泛着冷硬的塑料光泽,制冷机的嗡鸣在空旷的空间里折射出单调的回响,每一次呼吸都带着冰晶般的凉意,仿佛连时间都在这里放慢了流动的速度。

1. 冷藏库中的异常对话与噬菌体滤嘴

我攥着记录本的手指微微收紧,指尖传来纸张的粗糙触感,陆沉突然打破沉默的举动让本就压抑的冷藏库更添几分诡异,他身上混杂着烟草与泥土的气味,在低温中凝结成一股难以言喻的味道,与周围消毒水的气息格格不入。

“那具在子午岭火化的遗体,”他突然开口,声音沙哑得像是被砂纸磨过,每一个字都带着金属摩擦的质感。冷藏库的低温让他的声线更显滞涩,混杂着制冷机嗡嗡的低频噪音,像生锈的齿轮在勉强咬合,连呼吸都带着白雾般的水汽。他裂开嘴,露出嘴里叼着的半根烟叶滤嘴,滤嘴是深褐色的,表面覆盖着一层细密的银灰色绒毛——那不是普通的烟草残渣,而是一根根肉眼难辨的细小电子触须,正以每秒一次的频率缓慢蠕动,触须顶端还闪烁着微不可察的蓝光。这是生物基塑噬菌体的典型特征,我立刻认出了它的型号:B-7型,研究所实验室里常用它分解有机废料,比如过期的培养基和实验动物尸体,可它怎么会出现在一根烟叶滤嘴上?而且看触须的活跃程度,显然还处于激活状态。

“骨灰盒底层沉淀着和冷藏柜底三块氧化钡石完全相同的谱线。”他继续说道,语气平淡得像是在陈述“今天天气不错”这样无关紧要的事实,可这句话却像一把冰锥狠狠扎进我的心脏,让我瞬间呼吸停滞,耳边只剩下自己急促的心跳声,连冷藏库的制冷机嗡鸣都仿佛消失了。子午岭火化的遗体是三个月前发现的时空异常者,当时它被埋在子午岭秦代烽火台遗址夯土层下3米处,出土时皮肤已呈半透明凝胶状,肌肉组织几乎完全液化,暴露在外的骨骼上还附着着指甲盖大小的蓝色结晶,用镊子一碰就碎成粉末,最终只能通过1200℃的高温火化处理;骨灰被装在特制的防辐射陶瓷盒里,盒盖边缘缠着三层密封橡胶圈,一直存放在冷藏库B区12号货架,编号C-12-03,由电子密码锁和机械锁双重管控;而冷藏柜底的三块氧化钡石,是上周陆沉队在骊山水银海遗址中心的水银池底发现的,每块重约500克,通体呈半透明乳白色,在自然光下泛着珍珠光泽,紫外线下则透出幽幽淡蓝荧光,用S-30光谱仪检测时,能清晰呈现出七道间隔均匀的峰值谱线,是目前全球仅存的时空稳定物质样本。一个是跨越千年遗址出土的腐烂遗体骨灰,一个是骊山水银海深处的神秘矿石,这两种毫无关联的事物,怎么会拥有完全相同的谱线?

冷汗顺着我的后颈缓缓滑落,在低温中瞬间凝成细小的冰珠,我下意识地摸向左侧口袋里的辐射检测仪,冰冷的塑钢外壳传来熟悉的触感,握把处的防滑胶带被我攥得微微变形。按下侧面的电源键,仪器屏幕亮起的绿光在黑暗中格外刺眼,一串绿色数字迅速跳动后稳定在0.02μSv/h,这是研究所的标准背景辐射值,和上周检测氧化钡石时的数值分毫不差。但就在我松口气的瞬间,屏幕右下角突然跳出一个红色符号——那是一个旋转的三角形,三条边末端带着尖锐的锯齿,符号周围还萦绕着淡淡的红色光晕。这个符号像一把烙铁烫进我的脑海,去年罗布泊时空裂缝事件中,检测仪也曾跳出过相同标识,当时伴随着刺耳的报警声和地面的剧烈震动,可此刻冷藏库内一片死寂,货架上的标本盒纹丝不动,制冷机的运行参数也显示正常,没有任何时空裂缝即将出现的迹象。

我下意识地摸向口袋里的辐射检测仪,那是研究所标配的RD-900型,外壳是耐低温的黑色塑钢,边缘被我磨得有些发亮,握把处还缠着防滑胶带。按下侧面的电源键后,仪器屏幕上立刻跳出一串绿色数字:0.02μSv/h,这是正常的背景辐射值,和之前检测氧化钡石时的数值完全一致。但屏幕右下角却突然亮起一个奇怪的符号——一个红色的旋转三角形,三条边的末端都带着细小的锯齿,符号周围还环绕着淡淡的光晕。我心里一沉,这个符号我只见过一次,去年在罗布泊发现时空裂缝时,检测仪也曾跳出过同样的标识,当时还伴随着尖锐的报警声和屏幕的剧烈闪烁,可此刻周围明明一片平静,冷藏库的门紧闭着,货架上的标本盒整齐排列,制冷机的运行参数也显示正常,没有任何时空裂缝出现的迹象。

他似乎看穿了我的动作,嘴角勾起一抹诡异的笑容,左边嘴角向上扬起,右边却纹丝不动,像是被机械操控的木偶,眼尾的肌肉甚至还在微微抽搐。烟叶滤嘴上的生物基塑噬菌体电子触须突然加快了蠕动速度,从每秒一次变成了每秒三次,颜色也从银灰色渐渐透出淡蓝色的光泽,像是在回应某种看不见的电磁信号。我顺着他的手臂往下看,注意到他的右手手指在微微颤抖,食指和中指的指甲缝里塞满了黑色的泥土,泥土还带着湿润的光泽和淡淡的土腥味,似乎刚从地下挖出来没多久。更奇怪的是,泥土中还夹杂着几丝金色的纤维,那种纤维我再熟悉不过——它是制作时空防护服的特殊材料“金蚕丝”,直径只有0.1毫米,在灯光下会反射出亮金色的光芒,经过特殊工艺编织后能抵御时空乱流,只有研究所的研究员和遗址勘探队成员才会接触到,普通人根本不可能拿到,而且这种纤维一旦从防护服上脱落,会在空气中氧化变色,可他指甲里的纤维却依旧鲜亮。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2. 滤嘴的危险性与陆沉的权限疑云

我盯着他指甲缝里的金色纤维,声音有些发紧:“陆队长,你指甲里的纤维,是时空防护服上的吧?勘探骊山水银海遗址时,你们不是都穿了全套防护服吗?连手套都是密封式的,怎么会沾到泥土?”陆沉是研究所下属勘探队的队长,四十多岁,脸上有一道在昆仑山遗址留下的疤痕,平时做事严谨细致,这次骊山水银海遗址的勘探任务就是他带队的,按规定,接触可能存在时空异常的遗址时,队员必须穿密封性极强的“时空卫-Ⅲ型”防护服,头盔内置氧气循环系统,手套和靴子与防护服无缝衔接,别说泥土,就连灰尘都很难沾到身上,更别说指甲缝里还残留着湿润的泥土。

陆沉的眼神闪烁了一下,快速移向冷藏库角落的监控摄像头,又立刻转了回来,没有直接回答我的问题,反而把嘴里的烟叶滤嘴取了下来,用拇指和食指捏着滤嘴的末端,指腹因为用力而泛白。我清楚地看到,那些淡蓝色的电子触须在离开他的嘴唇后,立刻停止了蠕动,颜色也慢慢变回了银灰色,像是失去了生物电场的能量来源,触须顶端的蓝光也随之熄灭。“别用手碰这个滤嘴,”他突然开口,语气里带着一丝警告,喉结还上下滚动了一下,“B-7型噬菌体的触须会主动钻进人体表皮,分解角质层,甚至会顺着汗腺进入皮下组织。上个月实验室的小陈不小心沾到一点,手腕上红肿了好几天,皮肤上还出现了网状的紫色纹路,最后用特制的溶解剂才清理干净,后续还观察了两周才排除感染风险。”

我下意识地收回了想拿出检测仪的手,小陈的事我记得很清楚,当时他还拿着化验单来找过我,眉头紧锁地说噬菌体在他的皮肤里繁殖时,那种钻心的痒让他整夜睡不着,连医生开的止痒药都不管用。“骨灰盒里的谱线,你是怎么测的?”我转移了话题,目光落在不远处的骨灰盒上,那个白色的陶瓷骨灰盒上印着研究所的蓝色logo,盒盖边缘还有密封用的橡胶圈,此刻在冷藏库的白光下,显得有些冰冷而肃穆。“我昨天用便携式光谱仪测的,型号S-30,和测氧化钡石的是同一台,”陆沉的声音压低了一些,还刻意往我这边凑了凑,呼吸里带着淡淡的烟草味和冷气,“所长让我去冷藏库拿氧化钡石做补充检测,顺便看了一眼骨灰盒,用的是所长的权限卡开的双重密码锁,不会有错,光谱图我还存在手机里了。”

听到“所长”两个字,我心里更疑惑了。所长是张景明教授,六十多岁,头发已经花白,但精神矍铄,他平时对时空异常物品的管理极其严格,尤其是子午岭那具遗体的骨灰,当时他特意在会议上交代过,除了我和他之外,任何人都不能接触,更别说用光谱仪检测了,甚至连冷藏库B区的准入权限都只给了我们两个人。“张教授知道你检测骨灰盒的事吗?”我追问了一句,同时悄悄按下了辐射检测仪侧面的录音键——虽然这么做对同事不太合适,但陆沉的话里实在有太多疑点,从噬菌体滤嘴到指甲里的纤维,再到擅自检测骨灰盒,每一件事都透着不对劲,我需要留下证据。陆沉的手指又开始颤抖起来,这次抖得更厉害了,捏着滤嘴的手指关节都泛白了,声音也有些结巴:“他……他不知道,我是趁拿氧化钡石的时候偷偷测的,就测了三十秒,光谱仪的数据还存在我的U盘里,如果你想看,我……我可以发给你,现在就发。”

3. 冷藏库温度骤降与霜纹异象

就在陆沉掏出手机准备发数据的时候,冷藏库的温度突然下降了。我眼角的余光瞥见墙上的电子温度计,原本稳定在4℃的数字开始快速跳动,不到十秒钟就降到了1℃,制冷机的嗡嗡声也从平稳的低频变成了尖锐的高频,像是负载过重的马达在嘶吼,墙壁上甚至开始凝结出细小的冰粒。我下意识地裹了裹身上的防低温外套,虽然外套是特制的,能抵御-20℃的低温,但还是能感觉到一股刺骨的寒意从脚底往上冒,暴露在外的脸颊也变得冰凉。

“来了,”陆沉突然说,声音里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紧张,甚至还往后退了半步,手机也差点掉在地上,“每次提到骨灰盒和氧化钡石的谱线,它都会有反应。”“它?”我立刻追问,往前凑了一步,目光紧紧盯着他,“你说的‘它’是什么?是噬菌体,还是氧化钡石?或者是……骨灰盒里的东西?”陆沉没有回答,只是抬起头,目光死死盯着货架上的骨灰盒,瞳孔微微收缩,像是看到了什么恐怖的景象。我顺着他的目光看去,顿时愣住了——那个白色的陶瓷骨灰盒表面,竟然慢慢凝结出了一层薄薄的白霜,霜的形状很奇怪,不是杂乱无章的冰晶,而是形成了一条条细密的纹路,像是某种古老的图腾,又像是电路的印刷版图。

我快步走到货架前,蹲下身仔细观察那些霜纹。它们大约有头发丝那么细,相互交错着,形成一个个不规则的圆形图案,每个圆形的中心都有一个针尖大小的黑点,和我之前在实验室用放大镜观察氧化钡石时看到的表面纹路几乎一模一样。当时我还以为那些纹路是矿石形成时的天然纹理,甚至还写了一段分析报告推测其形成原因,现在看来,这根本不是天然形成的,更像是某种能量场作用下的结晶轨迹。“你之前看到过这种霜纹吗?”我回头问陆沉,声音有些发颤,指尖也因为寒冷和紧张而微微发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