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6章 学术界的桥梁

“比那更深入。”陈序肯定道,“我们要建立的,是一种‘共生’关系。我们提供资金、真实的产业场景和海量的应用数据。高校提供顶尖的人才、自由的学术氛围和前沿的探索方向。联合实验室,就是连接这两端的熔炉。我们要的,不是一篇篇冰冷的论文,而是在这个熔炉里锻造出的、能解决我们未来五到十年可能面临的技术难题的‘原型解决方案’,以及……那些在实验室里就跟我们的产业需求一起成长起来的、未来的顶尖人才!”

他看向赵知远:“老赵,你不是总抱怨顶尖的材料学博士难招吗?如果这个联合实验室就设在顶尖的材料学院,由我们和教授共同指导博士生,他们的研究方向直接围绕我们下一代硬件对新材料的需求展开。你觉得,这样培养出来的人,和我们去社会上招聘的,哪个更懂我们的需求?哪个更能解决我们的实际问题?”

赵知远张了张嘴,想反驳,却发现无话可说。这听起来……确实比单纯挖人更有吸引力。

陈序又看向林晚晴:“晚晴,你觉得这笔捐赠是成本。但我认为,这是效率最高、成本最低的研发投入。如果我们自己从头搭建一个同等水平的基础研究团队,需要投入的资金、时间和管理成本,将是这个数字的几倍甚至几十倍!而且,还未必能营造出那种自由的创新氛围。这笔钱,买的是我们通往未来技术制高点的一张‘快车道门票’。”

林晚晴沉默着,快速在脑海中重新计算着这笔账。如果真如陈序所说,这确实是一种更具杠杆效应的投资。

顾明抓住了关键点:“所以,合作模式至关重要。我们必须确保我们的投入,能够获得相应的知识产权归属、优先转化权以及人才吸引的优先权。”

小主,

“没错!”陈序赞赏地看了顾明一眼,“这正是谈判的核心。我们要的不是冠名权,而是深度绑定。联合实验室产生的知识产权,双方共同所有,但我们拥有优先的、排他的商业化授权权利。参与项目的博士生、博士后,我们必须拥有优先录用权,甚至可以设立专门的‘序言奖学金’,提前锁定潜力股。”

沈雨萱的眼神亮了起来,作为研究者,她深知这种与产业深度结合的前沿探索意味着什么:“如果真能建立这样的合作模式,不仅能带来技术突破,更能极大提升我们在学术界的声誉和影响力,成为吸引全球顶尖人才的磁石。这比任何广告都有效。”

陈序最后总结道:“诸位,商战的下半场,是技术和人才的竞争。我们不能只盯着眼前的产品和市场。我们必须把触角延伸到技术创新的源头,与最聪明的大脑为伍,为未来的产业变革做好准备。这座通往学术界的桥梁,现在看起来投入巨大,但它是我们能否在下一个十年继续领跑的关键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