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荀彧解经

回想着酒宴上的一幕,他越想越不安。

袁熙虽然不是什么聪慧之人,但他毕竟是袁氏子弟,见惯了权谋,多少也有些手段。自己今天表现得如此出格,只怕已经引起了袁熙猜忌,对将来行事绝非利好。

仔细想来,袁熙的态度变化是中途更衣之后,当时韩珩也跟着去了,他们应该说了些什么。

能说什么呢?

想来想去,似乎只有刘备将归。

想到这件事,荀彧也不禁一声叹息。

小主,

对刘备返回幽州,他也没有心理准备。他一直以为刘备会选择留在袁绍身边,或者去益州,唯独没想过刘备会回幽州。

刘备虽是幽州人,却在幽州没什么影响力,否则他早就回幽州了,何至于等到现在。

他回来干什么?是认命了,想落叶归根,还是想在袁熙麾下找点机会。

刘备今年应该四十岁了吧。

在中原混迹多年,屡战屡败,而且多次丧失妻子,如今的刘备还没有子嗣。回到家乡,娶妻生子,安稳度日,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只是以荀彧对刘备的了解,他不觉得刘备是会轻易认命的人,即使要面对的不是曹操,而是袁绍。

或许,他也看出了袁绍多谋寡断,袁谭、袁尚相争之势已成,觉得还有机会一搏?

荀彧反复考虑了很久,才迷迷糊糊的睡去。

——

次日清晨,袁熙睁开眼睛,却赖在床上,没有起身。

他回想了一会儿昨天的事,理清了头绪,这才起身,练了一会儿武,便洗漱用餐,准备处理公务。

看着时间差不多,他召来了韩珩,仔细询问刘备的事。得知是田畴说起,又命人将田畴请了来。

田畴将自己了解的情况一五一十的说了,最后建议袁熙召田豫来。

直接与刘备联系的,只有田豫一人,刘备的书信还在田豫手中。

袁熙接受了田畴的建议,命人去召田豫,反正他要任命田豫为司马。

派出信使后,袁熙又问田畴,自己该如何安置刘备为好?

田畴似乎早有准备,不假思索的说道:“刘玄德虽是幽州人,但名声不着,忠义不显,愿意追随他的人不多,而且大多是轻侠少年,能力有限。且刘玄德虽勇,用兵能力却不足,屡战屡败。使君若想用他,就将他派到度辽将军麾下,攻打辽东。使君若不想用他,就让他守一郡,比如辽西或者右北平。”

袁熙仔细斟酌了一番,同意田畴的观点。

刘备野心大,能力却有限,在中原混了那么久,也没能混出什么名堂来,反而落下了反复的恶名。就算回到辽东,也掀不起什么风浪。如果不希望他和荀彧等人多接触,将他安排到一郡为太守就是了。

“荀长史建议我屯田,你觉得可行否?”

“可行。当初刘使君主政幽州时,就曾屯田,养活了不少人。涿郡、广阳、渔阳都可屯田,有些地方还是之前刘使君屯田的旧址。只是大战之后,户口不足,可能有些困难。”

“荀长史说,户口不足的问题可以用牛耕来解决,他们在许县试行过,效果甚好。”

田畴大喜。“这是好事啊。我们可以向胡人买牛,用来耕地,然后再将种出来的粮食卖给胡人,将买牛的钱赚回来。这样,我们有牛耕地,胡人也有粮食备荒,各得其利。”

袁熙也觉得这个方案不错。“既然治中也赞同这件事,就由你来负责吧。盐铁粮食,都是关系民生的大事,不能大意。交给别人,我不放心,只能辛苦治中。”

田畴躬身说道:“多谢使君信任。不过这么重要的事,还是由韩别驾负责更好。”

“韩别驾有韩别驾的事,暂时忙不过来。治中不必多虑,放手去做就是。”

田畴无奈,只得答应了。

他其实并不想接手这件事,因为幽州的铁官在渔阳,负责盐铁,也就意味着要做恶人,将渔阳铁官从鲜于辅手中夺过来。

光武中兴之后,为了安抚各地豪强,原本官营的盐铁就交给了郡国,州是管不着的。而郡国一般也不直接管,都是交给当地的豪强经营,然后将一部分利润上缴郡国。

鲜于辅就是渔阳的大族代表,渔阳铁官也一直是他们的利益所在,虽然他们要和渔阳太守及其他家族分肥,但他们拿得最多。

现在袁熙要将盐铁收回来,鲜于辅肯定是有意见的。就算不能明着反对,也一定会想其他的手段。

袁熙将这件事交给他,而不是直接交给韩珩,是保护韩珩,让他冲在最前面,承受鲜于辅的报复。等一切尘埃落定了,袁熙就会将他调离,由韩珩接手。

可是,明知袁熙是什么想法,他却无法拒绝。

形势所迫,他们不得不向袁熙俯首,当然要付出一些代价。

谁让他们押错了赌注呢。

曹操真是太鲁莽了,怎么能亲自去偷袭乌巢呢,一败就满盘皆输。

——

和田畴商量定了以后,袁熙又请来了荀彧。

同样,他请教荀彧,该如何安置刘备。

荀彧本来就怀疑袁熙的情绪变化和袁熙有关,正准备找机会问问韩珩,现在见袁熙这么关心这个问题,更加笃定,随即提出了自己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