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看法大致和田畴相似,却多了一些细节。
他认为,刘备虽然能力有限,但有侠气,擅长与人交接,所以能攒下一些名声,也得到了一些人的追随,比如关羽、张飞、赵云、简雍、孙乾、糜竺等人。
简、孙、糜不足论,纵有才能也有限,充其量不过郡县之才。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关、张、赵却不可小觑,都是武力过人的万人敌。
如果能将他们分开,不仅可以削弱刘备的力量,还能增强幽州的战斗力。
袁熙大感惊讶。“长史,这样能行吗?我听说关云长一度降曹,曾在白马斩杀颜良,立下大功,被封为汉寿亭侯,后来却还是回归刘备麾下了。”
他没想到荀彧会给他出主意,挖刘备的人。
“可行。”荀彧胸有成竹。“不过不能从关云长开始,应该从赵子龙着手。”
袁熙来了兴趣,不自觉的向前移了移。“怎么说?”
“关云长本是河东人,因杀人逃亡涿郡,遂被刘玄德招至麾下,与张翼德共为心腹,有兄弟之义。这样的人是很难拉拢的。赵子龙则不然,他先投公孙伯珪,再投大将军,然后才追随刘玄德,结为君臣。兄弟不可分,但君臣可易。”
“赵子龙在中原这么多年,也没离开刘玄德啊。”
“那是因为中原州郡重名士,轻武夫,刘玄德又兵微将寡,屡战屡败。赵子龙空有一身本领,却无用武之地,是以功绩不着,名声不显,就算想改换门庭,也无处可去。若使君能重用他,他就不会死心塌地的追随刘备了。”
荀彧笑笑。“赵子龙的兄长英年早逝,常山赵氏的前程,如今全寄在赵子龙一身。追随刘玄德数年,不仅未能建功立业,甚至连立锥之地都没有,他该死心了。”
袁熙明白了,会心一笑。
其实他是认识赵云的,就在邺城,袁绍大举发兵南下前,召他去议事。
当时赵云刚刚处理完兄长的丧事,没有回公孙瓒的麾下,却去了邺城,然后在那里再一次遇到了刘备,成了刘备的部曲将。
之前他以为赵云跟随刘备是因为他本就是刘备的部曲将,现在却有了不同想法。
赵云在邺城遇到刘备应该是意外,他本意是投父亲袁绍的,只是后来袁曹对峙于官渡,久战不决,他对袁绍失去了信心,心生去意,正好与刘备重逢,这才一拍即合。
换言之,赵云和关羽、张飞不同,他追随刘备还是为了功业。
毕竟他不是一个人,身上背负着常山赵氏的前程。在眼看着袁氏就要代汉,而刘备却不得不回到幽州的时候,赵云再跟着刘备已经没什么意义。
但袁熙并没有完全相信荀彧,他随即问了一句。“我听说,刘备在许县参与衣带诏事件,是真的吗?”
荀彧心里咯噔一下,却面不改色,抚须而笑。
袁熙问衣带诏事件,恐怕重点不是刘备,而是天子。
他担心天子在幽州再来一次衣带诏。
“衣带诏是真是假,目前没有定论,因为相关的人都被曹孟德杀了,唯一幸免的也许只有刘玄德。他有没有参与其中,使君只能去问他本人。至于我么,我不觉得有这件事。就算有,刘玄德也不太可能参与其中,讹传的可能性更大。”
“为何?”
“刘玄德新降,曹孟德虽然外示亲近,内心却防备极严。天子多经变故,为人谨慎,不太可能冒险与刘玄德接洽。当然,董承无能,为刘玄德名声所惑,也是有可能的。”
荀彧一声叹息。“可惜,如今连董承这样的人都没有了。”
袁熙眨眨眼。“长史何出此言?”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乌巢之战,已经证明天命在袁,郭林宗的预言即将实现。如今之际,能为汉室保留一国封地便是上苍最后的眷顾,再想其他的,未免贪得无厌。”
袁熙一头雾水。“郭林宗说了什么预言?”
荀彧露出一丝凄然。“使君不知道郭林宗去世前,曾大呼‘人之云亡,邦国殄瘁’以及‘瞻乌爰止,不知于谁之屋’么?这就是汉家天命已尽,袁氏将兴的预言啊。”
袁熙愕然。“这不是《诗经》里的话么,怎么就成了汉家天命已尽,袁氏将兴预言?”
荀彧耐心的解释道:“郭林宗逝世时,正是党锢再起之时,这就是‘人之云亡,邦国殄瘁’,指国无贤能,有倾亡之祸。‘瞻乌爰止’中的乌即日,代指天命。爰者,袁氏,指汝南袁氏。乌止于爰,即天命归袁之意。”
袁熙无语了。
他知道郭林宗去世前的故事,却没想到这两句诗经中的句子能和天命联系起来,而且直指袁氏。
至少他是第一次听到这样的解释。
袁熙想了好一会儿,小心翼翼地说道:“长史,这两句诗都是讽刺周幽王的,难道这也是暗喻?”
“当然,不过他暗喻的不是当今天子,而是孝灵。说来也巧,周幽王是西周第十二任天子,孝灵也是东京第十二任天子。周幽王是次子宜臼继位为周平王,孝灵也是次子继位,即当今天子。你看,圣人删诗,岂有虚辞?处处皆是天命。”
袁熙大开眼界。
怪不得父亲袁绍对郑玄那么客气,又请卢植为军师,原来还能这么解经。
这要没点学问,谁听得懂啊。
“长史学识渊博,令我茅塞顿开。”袁熙哈哈一笑,拱手致谢。“以后还要请长史多多指点。”
荀彧暗自松了一口气,躬身还礼。“岂敢,君侯有令,莫敢不从。”
“你先给我讲讲曹孟德是怎么防备刘玄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