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陈留故乡之前,蔡琰一行都比较顺利。
有郭烈拿着镇北将军的手令随行,他们一路上可以住在驿舍,享受免费的食宿,虽然未必有什么好酒好菜,至少能吃饱。
真正花钱,是到了鄄城之后。
因为蔡邕并没有如贾诩所说安葬故里,蔡琰只得赶到鄄城,找可能知情的人打探消息。但情况远比她想象的严峻,当初随天子西迁的大臣大半死于河东之变,其中就包括与王允、蔡邕都熟悉的士孙瑞等人。
蔡琰到鄄城后,拜访了不少老臣,有人听说过蔡邕归葬的事,但具体地点却不清楚。蔡琰没能打听到有用的消息,却花费了大量的钱财,导致手头拮据,只能住在这小院里。
那些老臣不会收蔡琰的钱,但看门守院的奴婢却一点也不客气,他们根本不在乎蔡琰是谁,要通报,就得给钱,而且胃口都很大,少了根本没人搭理。
据说,是因为天子即将迁居辽东,不少老臣要跟着去。路途遥远,生死未卜,以后也许再也回不了中原,他们的家奴、部曲都想抓住最后的机会捞点钱,所以一个个漫天要价。
蔡琰也没做过这样的事,只想着尽快打听到有用的消息,不知不觉就将钱用完了。
袁熙哭笑不得。“为何不去找大将军?”
“找过,大将军让我等消息,我已经等了好几天了。”蔡琰一声叹息,欲言又止。“事涉王子师,大将军也不太好办,我也不能强人所难。”
袁熙心中一紧,咂了咂嘴,没有再说什么。
蔡琰提醒得对,对父亲袁绍来说,这件事的确不太好处理。
别人不太清楚,他可太清楚王允与父亲袁绍的关系了。作为党人的代表之一,王允就是袁绍留在朝廷的内应,甚至是替身。
王允杀蔡邕,与其说是王允个人的决定,不如说是他替袁绍做的决定。
蔡邕知道太多内情,又一心想要着史,将来书写这段历史的时候,难免会书生气发作,写了不该写的内容,让袁绍难堪,让党人难堪。
尤其是王允依附董卓的这段历史,更不能写在青史上。
“你随我到驿舍去住吧。”袁熙站起身。“打探消息的事,我来想想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