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臣正要说这个问题。反思官渡之战,臣最大的收获就是临阵决胜,我军几乎无可用之将,颜良、文丑尚且一斩而亡,其他人可想而知。面对这种情况,最好的办法就是集中兵力,不给曹操各个击破的机会。但是很可惜,我们未能吸引教训,还是想利用兵力优势,多方袭扰,白白折损了不少士卒。”
“大司空,孤有一事不明,想请大司空为我解惑。”
“大将军请说。”
“孤记得刚出兵时,审正南也是大将之一,为何后来却去了邺城?”
“这要从审正南前后的态度变化说起。”
袁熙伸手示意,让沮授细说。对这件事,他一直耿耿于怀。
虽然袁绍前后犯了不少错,但实力差距在,最先顶不住的还是曹操。即便是郭嘉、荀彧也承认这一点,如果没有许攸叛逃,曹操没有死在乌巢,最后大概率还是要投降的。
他们遗憾的是许攸叛逃导致曹操死在乌巢,他却清楚,那其实是袁绍最大的危机。
如果不是他梦到了这一幕,驰援乌巢,后来的结果完全两样。
所以,他非常不解,为何审配会离开官渡前线,返回邺城。
沮授调整了一下情绪。“最初出兵时,臣反对,但审正南支持出兵,得以从征,并统领冀州强弩兵,屡次立功。白马、延津两战之后,他的想法有所变化,简而言之,与臣相似,反对分兵,因此与主张分兵的许攸多有冲突,后来更是被夺了兵权,遣回邺城。”
“这也是他抓捕许攸家属的原因?”
“倒也不能这么说,审正南为人刚正,有时候的确不知通融。许攸家人犯法是事实,他抓人抓得也没问题,只是时机有些不合适。”
袁熙叹了一口气,没有再说什么。
沮授为审配掩饰,他听得懂,但没必要戳破。
沮授虽然没有提及曹仁,却已经验证了荀攸的说法,袁绍麾下几乎没有能和曹操部下匹敌的将领,但凡分兵,无一例外的都会战败,损失折将,这其中又有一大半是被曹仁率部击破的。
“大司空,孤想派人前往江陵,主持军事,准备进攻长沙,逼降张羡,你可有合适的人选推荐?”
沮授抚着胡须,沉默了片刻。“进攻长沙,当用水军,最好还是选用本地将领,或者兖豫两州的人士。臣对他们了解不多,不敢妄言。”
“冀州没有吗?”
“冀州将领通晓水战的,臣没听说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