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2章 科举章程

他将案卷收入木匣,快步穿过垂花门,往衙门西院贾诩的公房走去。

此时,贾诩正埋首批注公文,忽听门外脚步声,抬头见是诸葛亮,立刻起身拱手。

“孔明来访,可是科举一事有定论了?”

“正是。”诸葛亮将木匣置于案上,掀开盒盖取出文书,“文和兄请看。这是科举章程,从考试内容到选拔流程。”

“尤其是策论部分,摒弃了以往的虚浮文风,要求考生用大白话写清楚如何解决实际难题。”

贾诩接过案卷,目光如炬扫过条款,点头道。

“妙哉!以往考试尽是堆砌典故的酸儒文章,这回倒像是逼着考生‘纸上谈兵’——若连民生困境都写不出解法,何谈治国?”

他又细细翻阅,眼中赞许更甚。

“这糊名阅卷、考官轮岗之法,也断了暗箱操作的路子,当真周全!”

“文和兄,此次科举乃是主公革新吏治的关键一步,他对此极为重视,容不得半点差错。我虽拟定了章程,但仍需听听你的高见,查漏补缺。”

贾诩沉吟片刻后开口道。

“孔明,你这章程看似周全,但有一处隐患不得不防。”

“考试以实务策论为主,确实能选拔出实干人才,可那些擅长舞文弄墨的学子,未必就没有治世之才。若因文采稍逊便被拒之门外,恐会错失良才。”

“再者,糊名誊抄虽能保证公平,但考官阅卷时难免带有主观偏好。若不设立统一评分标准,仅凭考官个人判断,日后恐生争议。”

贾诩神情严肃道:“还有,此次科举面向北方四州,考生数量必然庞大。阅卷人手、考场安排、食宿供给,这些细节若稍有疏漏,便会影响考试大局。”

诸葛亮认真听完,沉思片刻后拱手一礼。

“文和兄所言极是!是我思虑不周。这就将你所言纳入章程,增设文采与实务并重的评判标准,细化评分细则,同时着手筹备考务事宜。”

贾诩继续说,“还有一点不可忽视。寒门学子虽不乏惊才绝艳之辈,但他们自幼困于乡野,平日里接触的不过是田间地头、市井琐事,哪能像世家子弟般,从小便饱览群书、游历四方?论见识见解,寒门子弟先天便吃了大亏。”

“若考题中涉及朝堂局势、边疆战事、商贸往来等内容,那些从未出过县城的寒门书生,只怕连题目都难以理解。